作者:李甘林 来源:半月谈 发布时间:2011-3-10 16:49:18
选择字号:
一学生五导师:清华“史上最牛毕业证”现身微博引热议
 
机缘巧合的一件事,大师固然有其令人钦佩之处,可是大家在热议时,心里最初流动的想法是什么呢?是不是这阵容之内的“名人”效应让你我被震撼?有多少人知道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的精神和成就如何?具体他们的哪些思想和行为值得你新生崇拜?换句话说,你真的了解大师吗?能确定自己不是盲目崇拜人家的名声而已吗?如果能够本本分分做事人,踏踏实实做事,少点虚荣,多些实在,会让社会更美好。 ——杜慧仪
 
现在中国不缺少人才,而是少了大师级的人物,就像古时的孔子,孟子那些先人圣贤们,为什么中国人的素质一直提不上去,很大一方面和中国的教育有关,假如中国有50个孔子那样的人,中国的人文素质肯定会提高,还要说一下,中国的大学教育里应重视传统文化,多学点四书五经那些经典古籍,比考英语四六级有意义的多。 ——李凯
 
人多有“生不逢时”之感,便纵有N大导师可以加持,但若与己之志趣不投,亦往往形同陌路。潜心向学,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治校者,自不能独求学术之闻达,览今排名风气、金融危机,若无三五噱头,何能见知于世?盖今之自认好学者,不妨踏实求学、锐意进取,以防后辈讥吾等竟无一人可堪大师。 ——夏阳
 
最近听闻一消息,某位素来以学习不好、爱打扮的女童鞋居然在一天没复习的情况下考上了研究生,我等人大呼:神马世道!这两件事对比一看就不难发现现在学历贬值到什么什么地步咯~ ——贝拉
 
学生求学,最为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读到好书,遇到好老师,作出真学问;而自揣作为老师,最为幸福的事情就是学生仰慕自己的学问和品格,自己教出的学生学有所成。可现实是,学生老师一学期见一次面,或干脆互不认识,遑论导师如何忙,学生如何混,这哪里是教育,简直是放养。 ——李展蓝
 
梦回民国,埋在大学里。 ——笔笔的笔
 
标榜最“牛”,到底“牛”在何处?首先,多个导师同为资深学者,牛的是大学指导老师学富五车,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精神得以彰显,这也反衬现在大学教育质量。其次,一个学生能得到多位学者的指导,姑且不说是否自愿,是否属实,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还与当今大学生不学无术形成对比。最后,也如作者所述,对年轻学子,以及办校育人的确是益大于弊。 ——刘鹏飞
 
中国人喜欢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可是大学这种事儿,却不是集中行政力量可以搞定了。花钱可以盖大楼,花钱却不能造就大师,只能包装策划伪大师。如果只为装点门面,伪大师似乎也就够了。但是要想出现真正的学术成果,却非得自由的学术氛围不可。王国维强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足以让现在很多的学者汗颜吧。 ——王俊岭
 
这么多的大师去亲自指导一个学生的学业,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已经消失数十年了。现在的所谓“大师”们无不在忙着赚钱、评职称,谁会关心学生呢?悲哀呀! ——程鹏丽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所说:“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应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吉尔曼的原则是:将霍普金斯的钱用于“人”,用于科技研发,而不是“砖块和灰浆”。当然也不是官僚的腐败。我们后发展国家,尤需谨记前辈们的智慧教诲,牢记两个“务必”精神,减少浮躁和急功近利,自尊自信自强,奋发向上。 ——栗彦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3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