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延斌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3-9 11:35:57
选择字号:
王恩多院士的苦恼:是什么逼着我们“造假”
 
基础研究“小河不满”,“缺粮”的科学家“嗷嗷待哺”,经费预算“拆了东墙补西墙”。这种割裂让王恩多院士头疼——
 
“我的同事说‘他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搞科研’,而其他的时间,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一个形象的调侃道出了全国人大代表王恩多的苦恼。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但是身为女士的王恩多却高兴不起来。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这位67岁的院士历数现实之“怪现状”。
 
“在科研投入连年增长的‘大蛋糕’下,为什么基础研究只能拿到‘小蛋糕’?”“科学家‘缺粮’,只能整天跑项目、忙预算,哪能抽出时间专心科研?”“过于精细的预算,科学家忙于‘拆了东墙补西墙’,这不逼着造假吗?”
 
这连续三个疑问,一连4年,王恩多都以建议的形式提了出来。
 
“虽然我国已成GDP第二的大国,科研经费大幅增加,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R&D特别是用于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还是太少。”
 
最大的“苦”,莫过于“捉襟见肘”的经费。多年来,作为人大代表,她的建议就是提高基础研究投入。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的R&D翻了一个跟头,猛增至3200亿元。但王恩多却发现,在整个GDP中的比重,R&D却只占到1.7%,“而科技领先国家通常占到3%以上”。这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仅占R&D的4.7%。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2003年到2009年,基础研究占R&D比重实际下降了,从5.69%下降到现在的4.7%。”
 
“我觉得中国的科学家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支持,使他们安安心心的搞研究,而不是整天为了争取到足够的经费四处奔走,花太多的时间在开会和各种申请报告上面。”
 
去年,王恩多有两个项目结题,她的助手整整忙了一个月才搞妥。其中最麻烦之处在于:把一大堆的发票找出来,每一张发票都要检查好,到底是怎么用的。“有的科学家没有助手,就整天忙于算账,一天到晚的算。”
 
预算,扣到骨头缝里,也让王恩多倍感“头大”。
 
“项目预算非常的细,精确到我们每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花多少钱,哪怕一支铅笔都体现出来。”王恩多认为,“基础研究是一个探索性非常强的领域,你很难说它能‘基础’到如此程度。你比如说五年前的论文版面费是500元,现在涨到2000元,但硬性的规定非得需要你按照五年前的预算来做。”
 
在“古板”的规定面前,王恩多们无奈的选择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将别处的发票弄过来,补上这里的空;让钱在本项目内按实际情况腾挪。
 
“这不是让大家不诚信嘛?我们真的不希望这样干,但又有什么办法?”她反问。
 
科研课题中是否设置“人头费”一直是争议话题,我国的惯常做法是,“经费划拨对事不对人”。
 
“其实,国外的基础研究中,‘人头费’所占比例达到整个课题的80%。他的项目需要多少副教授级的?需要多少博士研究生?这样的预算报上去之后,统一批下来。”
 
但在国内,王恩多要面对的现实是,被“套牢”的“人头费”——除了研究生的奖学金之外,不允许经费落到人头上。
 
经费少的可怜,却又被硬性规定套了“紧箍咒”,王恩多反问:“拿什么聘请一流人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