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联盟内高校联合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并将共享考试成绩,以前所未有的集中程度,在正式高考3个多月之前就将高三学生和家长们的心揪起来了。(资料图片)
高校自主招生进入第九个年头之际,“华约”、“北约”等三大联盟之间的PK,突然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各联盟内高校联合命题、统一组织考试并将共享考试成绩,以前所未有的集中程度,在正式高考3个多月之前就将高三学生和家长们的心揪起来了。
2月19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合作进行的“华约”自主招生考试,全国共6万多考生参加;2月20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组成的 “北约”,进行了长达12小时的“马拉松考”;2月26日,由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8校组成的工科联盟,吸引了众多立志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学生参加测试。
至此,全国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80多所高校,近一半已加入招生考试联盟的行列。而尚在联盟之外的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也分别于2月19日、20日、25日举行了自主招生选拔。
高校自主招生结盟利弊何在?是否将成为一种趋势?还没结盟的高校如何考虑?自主招生的科学性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高校和专家。
联盟宗旨: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中国2003年开始较大规模推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以来,高校自主招生主要采取各校分别考试录取的方式。2010年,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5所大学首次实行“五校联考”,统一命题,考试成绩共享并互相承认。2010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宣布加入“五校联考”。由此,“华约”扩至7所大学。
2010年,北京大学宣布实行中学校长推荐制,并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香港大学联手,三校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2010年11月21日,北大发布公告称,北京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决定在2011年联合招生。随着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的加入,“北约”扩充至13所。
2010年11月25日,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8所高校同步在各校官网上发布公告,宣布将在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
对此,不少学生及家长表示欢迎,他们认为,获得招生自主权的高水平大学组织联考,可以节约学校和考生的考试成本,加之三大“联盟”都允许考生报考本联盟内多所学校,不同联考又错开了考试时间,考生的选择机会有所增加。
以“北约”13校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考”为例,共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7科。考生可根据所报考高校对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如报复旦大学需考全部7科,而其他一些高校只需5科、4科不等。考试结束后,13校将统一组织集中阅卷,3月上旬分别组织面试。为给考生更充分的选择,各校面试时间也将尽量错开。
记者从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考办公室获悉,根据综合性大学对人才选拔的不同需求,联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对学生视野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未来学习潜能的考查。
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工作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教育部有关要求,更加强调选拔的自主性,体现综合性大学人才选拔的独特性,与高考形成区别,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据了解,清华等7校“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考试科目为:阅读与写作、数学、自然科学(理科考生)、人文与社会(文科考生)。测试结果不仅是每个科目的测试成绩和总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份翔实完整的考生成绩报告单,通过深入分析各科目成绩洞察其能力的“高地”和“短板”。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也表示,测试考查的重点不是考生通过大量训练获得的解题技巧,而是其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潜质,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测试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不以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但难度和创新性要求高于高考。
“自考”理由:充分体现本校特色
与媒体大篇幅报道的联盟考试不同,沿海某高校2月19日与“华约”同期举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测试,却鲜见相关报道。该校招生办负责人王靖(化名)介绍,学校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与往年相比,考试形式与录取比例的变化不大。
这所学校没有参与三大联盟的任何一家。
王靖表示,自主招生一定要体现出学校的特色,而结盟的学校需要具有一定共性才能一起组织考试。“从结盟高校的考试内容来看,我们觉得比较难体现我们学校的特点,所以就都没有参加。”
在王靖看来,结盟有利于减少大量考务工作,但对学生来说便利并不是很多,因为学生填报的学校还是非常有限的,虽然可以填报两到三所学校,但实际上可能只有第一志愿有效,况且学生如果都获得了报考学校的面试资格,他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将会很大。“结盟后招生宣传力度会大一点,可以形成集团效应,媒体容易关注。但每个学校的特色,不一定能发挥出来。”
那么,不参加结盟会不会影响生源质量?
“从目前来看,没什么大的影响。”王靖说,“教育部规定各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为招生总数的5%,按照我们学校3000人的招生规模,自主招生名额只有150个人,如果平均分配每个省不到5人,如果全国铺开肯定有很多学生报考,但能拿到自主招生资格的微乎其微。我们主要还是集中在部分生源优质的省份,其他省市的有特长的学生也可来报考。”
王靖给记者算了几个数字:“华约”有6. 5万人考,如果严格按照教育部5%的规定,按各校上年度招生计划估算,每所学校自主招生数平均在200人左右,7校一共只有1500个左右的名额;这样,其他6.4万学生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这个考试,还不如认真准备好好高考。
王靖也指出了通过自主招生解决目前高考制度的缺陷是不可能的,在媒体的广泛报道下,考生和社会对自主招生空前关注,考生家长和考生投入了空前的精力和金钱,但对于参与自主招生的绝大部分考生来说,基本上是一无所获,甚至影响了高考,现在是该给自主招生降温了。他认为,国外一流大学在招生方面的成熟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正如澳门大学校长赵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的,任何一所大学都希望招到比较好的学生,“好”的定义就是比较“适应”,对澳门大学来说,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应该校,所以要有相应的选拔过程,而其希望招收学生的标准是“相对比较独立”,同时又“喜欢多元的环境”。
别让择优录取变成生源大战
“不加入联盟,就等于眼睁睁地坐等别人抢走生源,我们当然要有行动。” 从一些入盟高校的解释可以看出,联考高校短时间内迅速增多,最少不全部缘于“资源共享,成本降低”,而是与生源竞争压力有密切关系;即使并不赞同自主招生联考方式的高校,也“不得不”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此前有媒体报道,某所联盟高校的招办主任声称入盟是“被形势逼的”,否则“别人结盟,自家就将被边缘化”。他表示,一些原本有着自己选拔人才理念的高校,被裹挟着遵守了这样的游戏规则,要么入盟,要么自组联盟,打乱了本校原有的招生改革路线图。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认为,结盟联考还有可能形成结盟高校之间的壁垒,对没有结盟的大学也会形成压力,部分影响了优秀学生的报考。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2010年12月2日在该校网站发表文章《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矛头直指目前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的诸多弊端,称自主招生考试与99.9%以上的考生没直接关系。
据了解,中国农大拥有自主招生资格,但出于种种考虑,除了体育和文艺特长生之外,从一开始就没有申请开展自主招生工作,更不用说参加自主招生联盟了。
“这项政策的本意就是针对少数考生的。”柯炳生解释说,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自主招生的优惠也可以进入同样的学校,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仅0.5万人左右,占全国每年1000万考生总量的0.05%。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迄今为止的自主招生与99.9%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而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 提高了自主招生笔试环节的效率和便利,却使得自主招生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
有高校招办主任指出,目前全国自主招生的高校占了重点大学的多数,如果“北约”、“华约”等联盟不断做强,势必成为高考之前的“重点高考”,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多所参与联考的高校负责人表示,至少短期内高考的权威性、科学性、严密性、公平性是无法替代的,其他方式都只能作为补充。联考只是给予考生根据兴趣和定位选择学校的额外机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主招生主要好处是探讨不同的考试方式,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增加学生的机会,所以是值得尝试的。但更根本的出路应该如北大11位教授所建议的那样,在高考之后以再次笔试、面试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举行。
那么,联考是否是一场争夺生源的“掐尖”大战?文东茅说:“这些高校无论如何招生都会‘掐尖’。不过很希望这些高校考试之后学生就不需要再参加高考,以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东西。”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表示:“优秀的研究型大学的招生本来就是一种高度竞争的选拔性考试,全国统一高考不也是在‘掐尖’吗?”
记者发现,一位高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与国家政策的初衷和公众的期望完全吻合:自主招生应该将高校需要但高考中无法考查的学生选拔出来,否则就会与高考同质化,只是考生的范围被缩小到优秀的一小部分而已;高校首先要进行研究,搞清自己的需求,并逐步提出选拔路径;大家都不能太急功近利,因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科学时报》 (2011-3-1 B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