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杰出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逝世 |
1919年3月21日—2011年2月13日;享年93岁 |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施雅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3日18时35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施雅风先生1919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4年在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务秘书,并参与创办《地理知识》杂志。1953年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参与《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地貌区划编写工作。从1958年开始,施雅风先生率领考察队,先后对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等地的冰川进行了科学考察,从无到有地开创、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研究。在他的领导下,1960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根据国家冻土地区工程建设和冰雪灾害防治的需要,组织开展了冻土科学和泥石流灾害防御的研究。1965任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副所长。“文革”中施雅风先生受到迫害。文革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兼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冰川学会理事、英国皇家伦敦地质学会、国际第四纪协会名誉会员等多种社会职务。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施雅风先生提出的将高亚洲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温冰川、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冷冰川三类,并被世界地学界广泛接受并引用。由他提出的波动冰量平衡法与冰川-气候相关法,正确地预报中国—巴基斯坦公路上巴托拉冰川的变化,成功地解决了中巴公路在该地区的线路设置问题。由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在此基础上,他又组织编写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这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并提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意见。他主持的中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系列研究,探讨了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危害,指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科学推断。施雅风先生在多年冻土和泥石流研究、西北水资源、西北气候转型、第四纪环境演变以及全球变暖对西北气候、水资源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等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20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学成就奖,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