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首先是人,其自然属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其次才能谈到“才”。之所以称得上有才,被视为“人才”,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社会属性,简言之就是社会、环境、机制和文化氛围等。社会属性的存在、造化和呈现,使看起来没有什么自然属性区别的人群中,有了一个个迥然不同的人才。任何一个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离不开既定的环境、机制和文化氛围。
爱因斯坦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个人的创新、勤奋、努力分不开,但个人的创新、勤奋、努力并不是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充分条件。这个充分条件即客观的才能展示平台,造就和涌现人才的机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了这些条件,真正的创新成果,创新型人才就能逐渐显现出来。缺少这些条件,即使有千里之驹也未必能崭露头角,到头来必然是“骅骝日暮空长嘶”。
人才是在特定的社会机制、条件下显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或是这样的社会机制、条件不好,不健全、不科学,不仅谈不上造就、涌现出人才,就连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会逐渐失去创新的热情和创造力。再加上我们“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熏染,杰出人才更难“冒”出来,甚至出现人才不如庸才、赝才和奴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致使人才埋没或流失。
小说家郁达夫曾就鲁迅之死讲过一段名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学历不能转化为创新。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指能化为实际能力的知识,和文凭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考试考不出才能,竞争机制越是不健全,管理制度越是不科学,越是缺乏成效激励奖罚机制的,往往只好以考论英雄,以资排辈。以至于学生要通过考试进入科研领域,研究人员要通过评估、考核来获得科研资源,从而导致对考试、考核的畸形重视,产生以考牟利、谋私的权力腐败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能力是面对市场和人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不断创造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财富的活动力。
古人云,“事君以道,不可则止”。因此,培养和发现人才最需要的是按“道”行事,而对于人才来说,最为需要的,一是受到应有的尊重,二是为其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第三才是合理的报酬。这是科研创新者们热切盼望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10-7-12 A4 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