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丽 杨晓明 杨超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25 13:23:34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大学教师更善于营造一个宽松的、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高级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这些高级人才的摇篮,因此使学生变得有创造性是研究生教育的职责所在。当前,各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已经提升到全球范围内战略合作的程度。美国对于研究生的教育一直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招生、师资、课程、教育方法等多种途径采取了相关措施。
 
途径一:招生机制
 
首先,在招生时双向选择,重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研究潜力。美国各大学招录研究生,只将GRE和TOEFL考试作为基本要求。招生人员通过研究生入学申请材料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获奖情况、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绩、教授推荐信、自我陈述等对申请者进行综合评定,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辨性、写作能力、研究水平和潜力等综合能力。这种考察综合素养的招生机制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生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美国的招生制度给予申请者很大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同时向多家研究生院提出申请,优秀学生往往会被多家院校同时录取。
 
其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优秀生源。2001年的“9·11”世贸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美国加强了对学生签证的控制,给国外造成“美国不再欢迎国际研究生”的印象,以至于随后的三年美国国际研究生的入学率连续下降。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吸引国外最优秀的和最聪明的学生。经过这些努力,美国国际研究生入学率从2005年开始复苏。生源的国际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因为不同国籍的学生在交互中容易产生思维碰撞,而这种碰撞往往就能产生新的东西。
 
途径二:导师
 
首先,重视发挥导师的角色功能。导师是研究生全面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学术严谨及学术诚信作风,各大学一般都对导师的职责作出明文规定。
 
其次,导师集体指导,发挥团队优势。美国研究生的培养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指导相结合,集合学科师资的集体力量对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入学后除了有1位导师外,还有4~6位本学科相关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对研究生修读的课程、研究方向的确定、综合考试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负有指导、咨询、组织和把关的职能。这种机制把导师个人作用和本学科师资集体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研究生与不同的指导教师轮番进行交互式接触,可以博采众长,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研究生、导师、指导委员会之间互动的质量、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最后,实现师生比例较小的个别化指导。美国每名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仅为2~3名,师生之间通常是亲密、平等、自由、民主的关系。低师生比使导师有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也保证了导师和学生之间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兴趣,在论文选题上作出合适选择。
 
途径三: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基础理论知识可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创造基础性条件,也为研究生将来适应科技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转化打下基础。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美国研究生课程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学习。
 
其次,课程设置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美国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很多大学还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组和试验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进行学习,这样研究生可研究的领域被大大拓宽,有利于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有更多的选择。
 
最后,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美国大学教授一般很少指定所教课程的制式教材,他们一般是给所开课程列很多文献目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自己去寻找和阅读原著。有些教授从一些原著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复印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后自己去找原著来仔细研读。
 
途径四:教学方法
 
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大学教师更善于营造一个宽松、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通常使用的模式是: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这几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亲临”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或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运用决策模型或评价等方法,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几种方法还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环境,通常只是旁敲侧击地点拨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还可以对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交流,避免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脱节,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富有主动性。通过这三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开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学生不必拘泥于师尊和权威,在和教师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对教师提出质疑。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生在不断质疑教师的观点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在学生的不断质疑中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的方案比教师的更新颖、更科学、更合理,教师也从中受益匪浅。
 
《科学时报》 (2010-5-25 B3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型沸石分子筛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热带森林“赢家”更小更快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