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建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4 9:20:15
选择字号:
中科大赋权导师:让导师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
 
“科大传统历来如此”
 
自2009年以来,硕士生王永明和博士生李锋感觉学校里有了一些变化,这一年,他们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专业进入各自的二年级学习。
 
首先是生活补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几乎比过去增长了一倍,王永明现在每月能拿到近700元的生活补助,而李锋每月可拿到近2000元,在消费水平并不高的安徽合肥,这些钱已经足够他们每月的日常开销了。
 
“国家和学校每月的补助大约有1000多元,导师也会根据我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再给一部分,每个人数额不等,但也有几百元吧。”李锋说。
 
除了钱比以前多了,王永明和李锋在学业上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导师的严格要求,让他们感觉有了一些压力,两个人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基本结束,必须要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深入学习。
 
“一年级刚刚结束时,导师就不断和我谈话,了解我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帮我确定研究方向。”回忆起去年的一些场景,王永明仍然感觉历历在目,“现在,每周除了定期的小组例会以外,导师还经常和我们见面,考察我们的工作进展,指出我们在具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在研究方向上给予建议和掌控。”
 
“导师应该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并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承担主要责任,这是导师分内的工作,科大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如此。”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倪四道说。
 
不仅是倪四道,天文系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袁业飞也这样认为,他说:“最近学校进行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而且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坚持不懈的。”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仙辉的严厉,他的学生深有体会。博士生刘荣华从2008年开始研究一种铁砷超导新材料,整整作了一年的实验,获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超导体积含量比较低,陈仙辉不让他急于写论文,要求做到超导体积含量很高时再写。有同样经历的还有2007级硕士生谢雅丽,为了研究一种铁基新材料,将近两年时间她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对于实验数据,陈仙辉的要求几乎苛刻。实验结果出来后,他要求多次重复,做到确定无疑。“他经常对我们说,你的解释可以不对,但实验结果不能有丝毫错误,这是作实验科学的必备素质。”刘荣华说。对于实验结果,陈仙辉经常问的问题是:“你能确定吗?”“你能拍着胸脯说是正确的吗?”
 
对低年级研究生写论文,陈仙辉把关极严,从指导搭建论文框架,到最后成文,至少反复修改六七遍。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陈仙辉的硕士生一般在二年级时就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扩大自主权 激发主动性
 
倪四道和袁业飞同研究生们一样,也感觉到学校的这些变化,只是角度有所不同,不仅学院里要求导师们从科研经费中拿出更多的钱来给学生们发放补贴外,还要求他们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培养计划。对于导师们来讲,学校再次强调他们的责任并没有加重他们的工作任务,反而觉得工作积极性提高了。
 
对于一位教师来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他们永恒的课题,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因材施教,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都能在学习和科研中尽力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也不轻松,导师们很自然地希望学生们能给自己的课题作出更多的贡献,成为自己的科研伙伴,但是,这似乎又和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科研方向相悖。
 
“导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任务,这是毫无疑问的,培养人才要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本,而不是以导师的需求为本。”袁业飞说,“而且两者也不矛盾,我们当然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但是在这个阶段,这样优秀的学生并不多,更多的还是要在导师的课题研究中学习和提高。”
 
责任的增大不只是意味着压力的增加,也意味着自主权的扩大。现在,中国科大的导师们不仅能通过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更加全面和细致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参与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为研究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导师们最原始的工作动力,而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就在于此——不仅在技术上为导师提供便利,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更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原来,研究生院制定详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执行,但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统一的培养方案不一定适合所有院系和所有专业,甚至有时候会为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设置障碍。”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华中生说,“现在,每个学院都设有研究生部,在招生宣传、复试面试、导师遴选、业务经费等方面拥有了实际的权力,学院研究生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生教育。”
 
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据华中生介绍,2009年经过充分的研讨,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完成,各个专业的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使得该培养方案极具学院特色,为持续推进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管理学院每学期召开两次教师大会,讨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各个教研室也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进行研讨,这样的研讨每学期也有10~20次之多。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来也会针对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导师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华中生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表明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拥有了真正的自主权。”
 
继续领跑中国研究生教育
 
中国科大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淑林介绍说,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层次、种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形成了学术型、应用型培养领域齐头并进,硕士生、博士生、直博生、硕博连读生、代培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多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格局。
 
研究生教育不仅呈现多样性,更是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中国科大作为国内重要的研究型大学,目前研究生在校人数达8700多人,已超过本科生的培养规模,研究生院以前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中国科大历来坚持以导师为主,以学生为本,如何进一步激发导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承担起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是中国科大此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
 
“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规模化、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决定改革研究生院的管理模式,凸显其服务职能,将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工作和权力下放到院系乃至导师,在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同时,扩大导师的自主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淑林说。
 
据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古继宝介绍,根据学校的改革理念,研究生院推行了以下具体改革措施。
 
首先,就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研究生院只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并对研究生培养提出基本原则和要求,具体培养方案由各学院研究生部根据学院和学科特色分别制定,同时要求导师按照不同学生的具体需要打造个性化培养计划。
 
其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科研和生活费用由国家、学校、导师三方承担,导师可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情况确定助研费用的档次。
 
第三,坚持以科研为导向培养学生,鼓励导师的科研与教学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成为导师重要的科研力量和科研伙伴。
 
第四,导师有权对研究生的培养周期进行调整,可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申请提前或延期毕业。
 
第五,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作为第一把关者和责任人,导师与研究生学生共同承担论文公布后产生的后果。
 
第六,鼓励导师参与学校的招生宣传,通过开放实验室、到目标生源地进行招生宣传、举办学术报告、建设实验室网站等多种渠道招徕优秀生源。
 
“研究生教育在中国科大可谓历史悠久,自1978年率先成立国内第一个研究生院之日起,中国科大就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中国研究生教育领跑者的角色。”张淑林说。
 
据张淑林介绍,中国科大多年探索的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研究生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部之间打造了畅通的沟通平台,构建了研究生院、导师、研究生之间的和谐框架,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日上升,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目前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科大研究生院飞跃之路上的新起点,打造规范、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构建与时俱进、创新为本的动态体系将是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持久发展的原动力。”张淑林说。
 
《科学时报》 (2010-5-4 B2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