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晓凤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6 9:34:52
选择字号:
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
 
[科学时报 包晓凤报道]2月25日,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高层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举办。来自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企业界等单位的100多位代表参会。
 
专家指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一贯支持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育种。上世纪80年代,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迅速崛起;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正式启动;2009年,农作物生物育种又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转基因生物育种已成为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据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打破国际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审定转基因抗虫棉品种160个,全国累计推广种植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农民增收250亿元。转基因抗虫棉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还减少了70%~80%的农药使用,减少了农药中毒事故,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据专家介绍,我国政府除先后批准转基因棉花、杨树等植物的生产应用外,2009年又颁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和两个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针对部分公众担心转基因粮食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研发人在座谈会上证实说,中国的安全评价指标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制定的评价指标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已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品种的安全性评价过程历经了多年,根据法规要求,相关研发单位系统开展了分子特征、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的试验,积累了充分的科学数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申报资料进行了反复评价和审查,并由农业部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目标性状分子特征等重要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验证,数据真实准确,分子特征清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关键营养成分没有生物学意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与非转基因水稻、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座谈会上,专家普遍提到,尽管我国在生物育种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少数作物上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产业化机制尚不健全,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对近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排除各种干扰,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
 
一些专家建议,在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推进过程中,国家应重视科普宣传,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技专家要结合科研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增进公众对转基因知识和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了解。同时,专家希望新闻媒体进一步客观、科学地报道转基因问题,发挥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联系科学与大众的独特功效,更深入、更广泛地引导公众对发展生物技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热情和信心。
 
《科学时报》 (2010-2-2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