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家齐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0 9:37:48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浦家齐:高校招生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

 
■高校招生是为国家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招生改革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经之路
 
■事实证明,统一高考远不能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上来,不能用简单化的统计数字来评判现行的高考,发掘高素质人才是教育至高无上的使命
 
■把考分神圣化不能体现教育公平性。最重要的教育公平,应该体现于让具有不同素质的学生有可能接受不同模式的培养和选拔
 
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特别流行的话语。如果就个人而言,这句话仍然是对的。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如果站到国家需要的高度,我们更应该强调高校招生是为国家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教育的本义既然是提高青少年素质,对教育的最低衡量标准就是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当然不能幻想在轻轻松松之中就能培养杰出人才,因为杰出人才的成长无不要靠他们自身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如果要以摧残身心健康为代价,那么任何培养模式都是不足取的。如果说中小学生超高负荷的学习确也催生过一批高素质人才,那么这种教育的存废或者尚可探讨。现在我们面临的却是更加糟糕的局面,一方面是中小学生沉重不堪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社会又在惊呼创新型人才的缺失,所以现行的教育模式就完全失去了继续维持下去的依据。既然我们的教育要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就有必要从“选拔高素质人才”这一高度来认识当前的招生改革,认识正在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至少说高考是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上来了,而落在低分段的优秀考生只是极少数;我们不能为了这极少数而否定高考办法。”(刘力《理性看待高等教育收费与高考制度改革》,《群言》2006,p.7。刘力是北京大学教授,维护应试教育的一位领军人物,他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代表性。——作者注)但是,简单化地用统计数字来评判现行的高考是错误的。以上说的“极少数”,当然不止百分之一,即使按百分之一计算,那么对一场每年近一千万考生规模的选拔而言,就是说可能每年都有近十万最优秀的学生落到了低分段。这部分考生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要看现行的招生办法是否已经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既然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创新型人才缺失的严峻形势,我们又凭什么断言“高考是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上来了”呢?应该说,正是由于现行的高校招生办法的许多不合理性,遗漏了太多高素质的人才,更是由于在现行高考压力笼罩下的中小学教育,把大多数有潜质的青少年早在高考之前就引入了应试教育的歧途。殊不知被高考所遗漏的这“极少数”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可能是爱因斯坦,可能是钱钟书。归根到底,对于那些绝大多数具有第一流素质的学生,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他们完全按照学校的常规标准来行事。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高素质学生在高考中得不到前百分之十高分的比例,虽然无从统计,但显然不会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很可能要超过一半。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正是中国教育所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之一。教育工作要把发掘高素质人才视为至高无上的使命,谨防埋没人才的行为发生。
 
在这里值得引用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对教育的看法。丁肇中说:“我所认识的二十多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是经常考试第一名的。”小柴昌俊说:“那时,我恐怕是班上最差的,但我一直相信成绩单并不能保证你的人生。虽然我的成绩并不好,但有自己的强项,学习最重要的是主动性。”古今中外的第一流人才都不是依靠解难题来训练的。善解难题是一回事,而具备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另一回事。不仅凭一分之差就决定高校录取极不合理,而且即使高考总分差五十分,也很难据此一端就对两位考生文化素质的高下作出判断。这不是说要取消统一高考,也不是说大多数高校不应该按照考分的高低序列录取学生,但是必须对现行统一高考的缺憾有足够的估计,而另觅别的招生途径作为现行办法的补偿。对于已经试行数年的自主招生,要总结提高,尤其要防止其考试的格式化走向,警惕自主招生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
 
如果我们的认识停留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层面上,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规则,淘汰哪一部分考生,人们大可以只评判规则对于筛选考生的有效性,而不必顾及这筛选机制本身是否合理,只要学生们遵循着规则埋头攻读,然后接受这套规则的筛选就行了。这正是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所看到的景象,而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平庸化就成为必须接受的后果。
 
不少人认定高考总分就是公平性的最高体现,他们把招生改革中任何冲破考分序列的事件都与招生腐败混为一谈。这种考分至上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究竟是选拔高素质人才更重要,还是维护考分的神圣性更重要?有人说录取了考分低但是具有特质的考生,就是对另一个考分比他高但是没有被录取的考生的不公平,那么试问如果录取了考分虽高但是死读书的考生,难道说对于能力比他强但由于考分低而被淘汰的学生就能算是公平的吗?最本质的教育公平,应该体现于让具有不同素质的学生有可能接受不同模式的培养和选拔,而不是把千差万别的学生通过同一种工序浇铸成同一类产品,然后放到同一台天平上去称量。自主招生的录取也需要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当然有理由期待自主招生的程序和选拔标准进一步地规范和完善,但是必须反对把考分至上的原则引入自主招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是中国许多人至今信奉的准则,以至于有人甚至提出了“宁可损失几个钱钟书,也要确保招生公平”的观点。(童大焕《燕赵都市报》2007年4月17日)事实也反映我们当前的招生办法,仍然缺乏识别和选拔特殊人才的通道。这种现状不改变,我们怎么可能在十年间实现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呢?
 
要让教育从平庸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让更多有潜质的学生有条件接受与他们水平相匹配的教育机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招生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当前要继续把自主招生搞好,除此之外也还需要开拓其他的招生途径。一旦我们的教育焕发了活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也就不会是遥远的了。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0-12-10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