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杰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10-31 16:33:09
选择字号:
大学本质与创新人才培养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在李先生的报告之后,也来谈一谈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来这儿做报告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像刚刚李先生介绍的,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围绕“钱学森之问”来谈创新人才的培养,而钱学森先生1929年—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作为钱老的母校,我们更加有责任来回答钱老的问题。
 
今天我的报告首先从大学的本质开始讲起,接下讲讲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理念和举措。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其灵魂是学术追求,本质是创新。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其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产生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智慧。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文化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定差异。在大约2500年前,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位是中国的孔子,另一位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孔子的教育方式以训导为主,通过老师作为真理的化身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强调阅历同经验的累积,学生通过识记和终身体验从而领会感悟,达到知识的传承和进步。而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以沟通、交流和辩论为主,通过质疑和辩驳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探讨和挑战,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对现实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进行审查,从而在讨论的气氛中减少思想上的束缚并活跃思维。
 
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均广授门徒,但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却大有不同,因此也逐步形成了东西方各具特色的育人理念、模式和方法,并且也对如今的教育有着极大影响。在教育目的上,东方强调的是广泛的修养和广学博识,而西方则着重理性的启蒙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从知识观来讲,东方强调先贤圣人的经验和传统,而西方主要是讲究寻求真理;从教学观看,东方主要着重的是传承知识,而西方强调探究知识;从教学方法讲,东方主要以讲授为主,而西方是以思辨为主;从学术态度来讲,东方习惯于尊重学术权威,而西方则鼓励挑战学术权威。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与老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获取手段与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知识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传统的教育体系和理念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从最初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着眼,加上如今的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对于大学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新的考量。从过去单纯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现在的大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因为知识的获取渠道多种多样,社会上所需要的能力不再是一个单一门类知识,而需要很多门类知识的整合。
 
另外一个能力特别重要的,就是因为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必须具备的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最后,李先生刚才屡次提到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中国学生来讲是最重要的。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同时我们强调的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而不是题海战术,把一切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因此,我们全校在2007年开展了8个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经过讨论我们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我们过去单纯以传承知识为主的育人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未来中国的需要。另外,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的获取还有很多其他的渠道,不一定全要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办法来获得。我们认为要改革教学大纲,逐渐改成一个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即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的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最后,我们提出来要从知识灌输型的育人体系,变成“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能力建设,即前面已经讲到四大能力;知识探究与知识灌输,虽然只是一个动词的差别,但是传递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知识探究强调的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师生共同去探究知识;说到人格养成,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不得不说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是中国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人格养成中的“感恩”与“责任”在当代年轻人的身上相对匮乏,同时大学阶段一般从18岁—22岁是学生人格养成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说,在大学阶段培养过程中,能力建设和知识探究固然重要,但是人格养成或许更加重要,因为能力和知识在后续的人生过程中还可以继续的深化、提高,而人格养成最重要的基础只能在大学阶段成形。
 
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知识探究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而人格养成是根本。有了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后,我们重新构建了教学大纲,改革了教学体系。我们有800个老师投入进去做了一年半,最后完成了这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里面还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也是刚才李先生提到的要注重一对一,其实只有一对一或者说只有一对不多的学生,才有可能达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已经说了很长时间,但真正要想把它落到实处,又必须在概念上实现完整的转变,比如说以前“知识传授”“知识灌输”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而现在“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中的动词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我们还提出要通过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科学和人文相互结合、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建立一个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课外实践体系,对于学生的人格养成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涉及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三个方面。接下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如在能力建设中把四大能力进一步细化,知识探究中哪些是关键点,以及从人格养成角度出发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哪些是关键点。
 
有了人才培养方案以后,从2008年的下半年到2009年的暑假,我们又通过800个老师完成了教材体系的改编,这样从2009级的新生开始我们就按照新的育人体系来培养学生。
 
另外,在新的育人体系中,我们强调的是体验式教学。解放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更多的是课堂上的讲授,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具有多元化的细想,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因此以单纯课堂讲课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很有效。但是,目前我们有很多学生开始自发的为社会做奉献,涌现出许多自我人格养成的例子。
 
比如说在上海交通大学,有一百五十多个个学生社团,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以给社会做奉献为宗旨的。其中,我们有一个学生社团叫临终关怀协会,这个协会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每一个周末到上海的养老院去服侍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陪伴很多孤寡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两年多下来,这些孩子发现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得多,因为他们从许多老人的眼里看到了温暖和感激的目光。同样,这些学生的家长也给我写信,说你们交通大学有什么样的魔法,孩子进大学里的之前在家里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人,进大学两年后怎么就这么懂事。这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人格养成的一个例子,孩子在跟社会沟通当中自发养成了很多事情,我们当然应该把这些纳入到育人体系中。同时,我们还要求老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人格养成方面的内容,因为学生可能对专业课老师更加崇拜。
 
还有一点,现在社会上议论的很多,就是说高考的指挥棒上中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从2008年开始,与上海、江苏的若干所重点中学联手,建立创新基地班,从而把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流程延伸到中学。具体做法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从学校自主招生改革中800个名额中,专门留出400个自主招生名额给签约的中学,使得进入到基地班的学生对高考的要求不再是刚性的应试目的,这样在学生高一、高二年纪时,我们就把把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贯彻其中,让中学制定特殊的教学大纲,在高三年纪,我们很多大学的老师进入到学生课堂,和中学老师一起把高三学生的课堂更好应用起来,包括我本人也经常到高中的课堂去讲课。我们大学的老师到中学去讲课的时候,着重强调要带去这样几个信息:第一,世界是未知的,老师知道的只是未知世界里非常小的一点已知的东西,所以从对未来的知识探究来讲,老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第二,鼓励学生去发问。比如我给高中学生上课,我经常问的是这样几个问题,比如说我挑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来发问,比如谁能当场证明水在100度是不会沸腾的。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们对知识理解和感悟的传统模式受到了冲击,逐渐开始意识到对与位置世界来说,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从2008年开始,我们新成立了一个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实验特区—即致远学院。致远学院目前每年招两个班,每个班30个人,这样才能保证个性化的培养,最终将达到每年150人,总数大概是500人的规模。但是,我们投入的老师都是刚刚从国外引进的好老师,以及一些现在还在国外的好老师,师生的配比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刚才李先生讲的1:3的比例。
 
致远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是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人文情怀和创新思维的未来科技领袖。在致远学院,我们不要求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做专业选择,把他的选择推后到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更加关注数理基础的建设,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数学严密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物理的知觉和分析归纳能力。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数学课程里面很多是历史的沿革,还有很多是知识完备性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很多放在学生的课下以及通过网络完成,而在课堂上更加着重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建设。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课时量,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了能力的建设。
 
致远学院的首届学生目前已经三年级了,我们希望致远学院的毕业生能够达到国际一流大学TOP5%的水平,10年以后希望20%的毕业生能够在国际一流大学任教,20年以后希望有若干个学生在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的贡献。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这么多年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或许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挺起胸膛说我们已经回答了“钱老之问”。
 
最后,我想把我的报告结束在大学的定义上。大学是什么呢?大学是知识储存、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场所。从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的定义,都特别强调创新和创造能力。
 
借这个机会,更正一个概念,大家一般都认为交通大学校名中“交通”就是开汽车或者修铁路的意思,其实我们校名中“交通”两字的涵义是三千年前《易经》里的“天下交而万物通,天下交而其志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