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 张巧玲报道]2008年8月~12月,中国科协科普部受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委托,组织开展了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及发展对策课题研究。近日,该研究调查结果正式出炉。
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至今,我国科技类博物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其繁荣发展的背后呈现出四大症结。
参与此次调查的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刘立向《科学时报》表示:“希望调查能获取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目前状况的第一手数据,进而为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症结一:
高速发展掩饰不住差距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70年代)的缓慢发展期;二是从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20年间的较快发展期;三是199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
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2008年,我国新建科技类博物馆272座,占科技类博物馆总数的80%,其中,从1998年至2008年建馆192座,占总数的57%。我国现有科技类博物馆共721座,其中,自然类博物馆287个,科技馆280个,专业科技博物馆154个。
刘立介绍,在现有科技类博物馆中,无论是单一学科的专业科技博物馆,以及多学科的综合科技馆,其展示内容广泛涉及了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的主要学科。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刘立说,如从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美国的1/4、英国的1/2.4、日本的1/8和我国台湾地区的1/7。
现有的科技馆中,符合《科技馆建设标准》的达标科技馆仅有30座,即使是达标情况最好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中,达标率也只有54%。有的甚至只有科技馆的名字,并不具备科技馆的基本功能。
此外,从受益覆盖率来看,我国现有科技馆的数量和规模,在不考虑重复参观的情况下,要让全国人口都能参观到科技馆,则需要130年才能轮流一次。
症结二:
类型结构、区域分布不合理
结果显示,科技类博物馆类型分布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天文馆、综合性的自然博物馆、医药类博物馆偏少。天文馆数量仅占总量的2%,其中科普功能全面的仅北京天文馆一家;综合类的自然博物馆全国仅有13座;医学类博物馆仅占总量的4%。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的科技类博物馆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东部11省拥有全国约一半的科技类博物馆,中部8省占全部的31.7%,西部的12省份仅占20.1%。从省际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教育水平比较好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而经济落后、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分布甚少。
此外,一个重要现象是,国家级的科技类博物馆偏少,我国至今还没有国家级的自然博物馆。省级科技类博物馆已基本覆盖,但仍存在盲点,甘肃、西藏和海南至今尚未建立省(区)级综合科技馆。地市级的科技类博物馆也偏少。
刘立介绍,目前,我国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60%建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尚有39座城市未建1座科技类博物馆。县级尽管有一些科技类博物馆,但功能普遍发挥不好,展区面积小,缺乏展示内容,参观公众寥寥无几。
症结三:展教功能不足
现有科技类博物馆主要以小型馆为主,公众参观率低。展厅面积占建筑面积的36.0%,达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不低于50%的标准,也远低于《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规定(特大型馆55%~60%,小型馆65%~75%)。
以综合性科技馆为例,据调查,截至2008年10月底,副省级以上的行政区划单位中拥有科技馆46座,建筑面积为113.4万平方米,展教面积为54.8万平方米,展教面积占建筑面积的比例仅为48.3%;年观众数为11174万人次,平均参观人数25万人次。也就是说,这些科技馆的有效展出面积内,平均每平方米的年接待参观人数只有20人左右,地级科技馆的馆均参观人数则只有12万人次。
不仅如此,调查发现,现有科技类博物馆展品缺乏且更新较慢,展教活动也较为刻板、缺乏创意。刘立告诉记者,有些场馆甚至并不愿意向公众全面开放。此外,还存在现有展教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多科技馆,只能观看——“请勿动手”让参观者敬而远之。
症结四:缺乏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科技类博物馆建设高潮。不过,调查显示,由于我国的科技类博物馆新建、改建或扩建缺乏总体规划,因此存在“四处开花”、资源分散、缺乏“全国一盘棋”等问题。
此外,就性质而言,现有科技类博物馆基本上以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主要运行和管理方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活力。不仅如此,我国的科技类博物馆建设运营经费主要来自公共财政,一些博物馆存在着“等、靠、要”现象,经费不足依然是我国科技类博物馆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学时报》 (2009-9-18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