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面对广州公众,聚焦高考制度改革与大学生就业困境。这位素以敢言著称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只等同于“身份教育”,实在难以改变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高校解决就业难问题存在隐患
熊教授指出,目前困扰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2002年就开始显现,而该年的毕业生是全国高校扩招之后的第一届,比上一年增加了近40万人。虽然教育部门并不承认,但是扩招带来的衍生问题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他认为,到目前为止,国内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办法存在很大隐患。把学生的就业和老师的奖金、晋升等挂钩,直接导致高等教育注重的不是教学质量而仅仅是把学生推出校门。其次,政府、学校动员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就业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事实不是学生不愿意去那里就业,而是这些地方所能提供的岗位也很有限。而且就部分中西部的学生而言,并不存在就业观念上的问题,这只是将东部沿海高校的学生心理放大到了全国了。此外,“以就业为导向”是目前很多高校提出的口号,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既没有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职业技能也不过硬,使得就业更难。
大学的好坏由“身份等级”决定
熊丙奇主张,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大学要进行改革。目前,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评价是以“就业率定生死”或者是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前者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以就业为目的的现象;后者太过单一和行政化了。大学的优良好坏不是由其社会地位决定的,而是由政府部门授予的身份等级决定的,这也就导致了高等教育是一种“身份教育”。
所谓“身份教育”,就是说大学培养的是具有大学身份的人,而不是具有与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相符的人才。不论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是以学历来评价人,高学历代表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可,渐渐演化成学历便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大学就不顾一切的不断制造高学历“人才”。这些毕业生虽然拥有高学历的身份,但是他们缺乏实际的能力和与学历相符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失望,同时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怀疑。
高考改革要给高校自主招生权
熊丙奇认为,要改变目前大学的现状首先是高考制度要改革,改的不仅是考试内容,而是要从理念上进行转变,这就包括赋予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权和给予高校自主招生权。让考生可以同时接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这样才能使大学之间有真正的竞争压力,从而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反过来,给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则要求大学之间不应该有高低之分的行政级别,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不应该有先后之分,众多高校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招生录取,以自身实力吸引生源。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学历和学位由“国家承认”的尴尬局面。
其次,改革要实现的目的之一是要实现个人教育平等,无论重点大学或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该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拓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道路,改变“高考独尊”的局面。但是仅仅是高考制度改革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还需要一些制度与之配套,如户籍制度、用人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大众的观念,从而促使更多的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如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