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30 8:27:09
中科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
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月29日,我国最具规模、世界瞩目的重大科学工程——中国科学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竣工典礼在其实验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启动竣工装置,并为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揭幕。
 
竣工典礼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上海光源工程总经理徐洪杰主持。中科院副院长、工程总指挥江绵恒,陈森玉院士,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分别致辞,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分别讲话。
 
上海光源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一座银灰色、如鹦鹉螺外形万人体育场大小的圆形建筑内,建有一台能量为15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周长为180米、能量为3.5GeV的增强器,以及一台周长达432米、能量为3.5GeV的电子储存环,还有沿电子储存环外侧依次分布的多条光束线和实验站等。
 
上海光源工程经国家批准,于2004年12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建设周期52个月。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积极组织、认真实施,成立了由路甬祥任组长、韩正任副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和由江绵恒任总指挥、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任副总指挥的工程指挥部。
 
这项大工程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前沿,不仅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能源资源、环境科学、核科学、医学、药学等学科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研究提供高水平的不可替代的先进手段和综合性实验平台,而且为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创造优良条件,并直接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科院和上海市通力协作,工程参研参建人员通过4年多的顽强拼搏,现已全面、优质、按时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在4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上海光源建设国际评估会上,来自11个国家的34位权威专家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上海光源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应该受到特别称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样的建设速度和水平,在国内外的大科学工程中都是罕见的”。
 
路甬祥在4月28日举行的上海光源工程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上海光源的建成,不仅表明我国在建设大科学工程实验装置方面,具备了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而且将对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步辐射光源被科学家称之为继电光源、X光源和激光光源之后,第四次为人类文明带来革命性推动的新光源。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光源能量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日本SPring-8、美国APS、欧洲ESRF三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它具有建设60多条光束线的能力,可以同时向上百个实验站提供从红外光到硬X射线的各种同步辐射光,具有波长范围宽、高强度、高亮度、高准直性、高偏振与准相干性、可准确计算、高稳定性等一系列比其他人工光源更优异的特性。每年供光机时将超过5000小时,每天可容纳几百名来自海内外不同学科领域或公司企业的科研人员。同时还可根据不同的科研需求,提供单束团、多束团、高通量、高亮度和窄脉冲等多种光源运行模式。
 
有关专家认为,利用这种光源的同步辐射技术开展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之众多、应用领域之广泛,是其他大型科学装置无法比拟的。上海光源犹如一台多用户的超级显微镜,是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开发应用的一种最先进又不可替代的工具,成为照亮微观世界的“神奇之光”。
 
上海光源从装置到建筑均为我国自己设计和集成,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上海光源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提高创新能力,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加速器、光束线站及建设方面的众多关键技术难题,形成新的技术生长点,并直接带动了我国现代高性能加速器、先进电工技术、超高真空技术、高精密机械加工、X射线光学、快电子学、超大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高稳定建筑等先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以插入件(分为波荡器和扭摆器两种)为主要发光器件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一大特点。真空内波荡器,是近10年来世界上发展起来的最先进的光源技术之一,它可使中能电子束产生出高亮度高能光子。由于技术难度大、工期紧迫,我国又从未研制过真空内波荡器,工程经理部就通过全球招标,将订单下给了国外一家公司,定下于2008年中交货,后外方提出延迟到2009年6月以后交货,而整个上海光源工程按计划应在2009年4月就完成。工程经理部迅速决定紧急启动自主研发,克服了设计、试制模型、小段样机、组装试验、磁场测量与垫补等多个环节中的重重困难,仅用了11个月就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真空内波荡器:研制速度国际少有、磁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整个上海光源至少还需要十几台这样的真空内波荡器,自主研制和建造降低了造价。该项自主研制的成功,也使我国波荡器技术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在首台真空波荡器调试成功后不久,已有国外光源提出合作要求并为其建造真空波荡器。此外,上海应用物理所还自主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台椭圆极化波荡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在首批7条光束线中使用的5个插入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上海光源即将首批开放的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XAFS线站、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线站、X射线成像与生物医学应用线站、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衍射线站和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等7条光束线与实验站,科学目标先进,能满足我国多个学科领域对同步辐射应用的迫切需要。
 
据介绍,截至3月31日,上海应用物理所已经收到来自全国近百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301份申请材料,大大超出了上海光源现在所能提供的机时。各方科研人员将在上海光源的7条光束线站上开展生命科学、医学与制药、新材料、物理、化学、石油化工、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上海光源工程是中央与地方、科研机构与政府共同建议、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项目,这本身就是体制机制上的重要创新,不仅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的成功典范,而且开创了我国大科学工程建设的新模式。
 
“上海光源是院市合作共建国家大科学装置的成果,也是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合作的成功范例。”路甬祥强调,上海光源的建成,是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一份献礼,也是献给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份非常好的礼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