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文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20 0:05:53
科学时报:做自己文章的第一位审稿人
做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提高文章水平,审视自己,磨炼品质
 
我们投给期刊编辑部的每一篇文章,编辑都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作者自己推荐的信息,选择合适的专家审稿。审稿专家拿到稿件后,会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分析这篇文章,给出自己的判断,认同或者反对。
 
不少人惧怕审稿专家,怕审稿专家不能看透自己文章的重大意义;怕审稿专家把自己的科研价值歪曲了;怕审稿专家发现自己文章中的硬伤,把文章给“枪毙”了。
 
而实际上,当我们拿到审稿意见时,多数文章是要修改的,很多作者会发现:审稿人或多或少地会把自己隐匿在文章里的瑕疵点出来。审稿人先是简短地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无新意,顺便客气地赞扬一下文章的意义,然后直奔主题,修改还是退稿。并在下面层次清晰地给出文章需要改进的一二三点。然后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将被退的稿子改投影响因子为零点几的小刊物上,或者重新设计实验、补充数据、重写文章。
 
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自己的文章会被审稿人痛批,修改意见写得密密麻麻。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作者写完文章后,对自己文章的审视程度不够深,对自己文章的评价态度多数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没有站在审稿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作为自己文章的第一位审稿人,用审稿专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章。
 
一些人在自己的文章中报喜不报忧,想尽可能把自己的欠缺之处深深隐藏,把自己文章的意义写得很宏大,自己读起来很兴奋。用非常高深的理论模型证明自己的推理,把简单的理论复杂化,将可以轻描淡写的图表画得极其繁杂,想以此来迷惑审稿人,因为审稿人不可能对文章的所有细节全部掌握,对自己拿不准的东西一般不会轻易否定,这样,作者就能够涉险过关,小修发表。
 
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是审稿人,当我们拿到一篇尚欠火候的文章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直奔主题,将硬伤全部揭穿。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了,自己认为有问题的文章能投出去吗?投出去了能命中吗?实际上,这样的文章是蒙混不过去的,因为审稿人都是同领域的一流学者,他们对该领域的横向纵向学科都有很清晰的把握。
 
以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章,实验结果的某些性能好,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文章里要以科学的态度表达出自己的不足,因为自己是文章的审稿人。写出文章的不足,认清文章的软肋并不代表否认了自己的价值,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是值得推敲的,都应该有进一步继续研究的必要性。如果自己用审稿专家的观点发现了文章的不足,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修改,把自己文章的意义表达到一个极其科学准确的层面上,要对自己实验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要对一些材料的缺陷进行重新剖析;要再做一些补充实验,丰富文章的数据;要把别人的工作在前言处表达完整;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准确地剖析。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创新点,更要点出文章的不足,在讨论处对这些不足进行详细论证,指出不足的原因;更要点出改进的科学方法,课题今后的研究难点、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作为自己文章的审稿人严格审查自己的文章,一遍一遍地认真修改、雕琢,无形中会发现自己在进步;再用审视的观点作科研,自己的境界再慢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审视中会得到极大的锻炼。慢慢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真正成了自己科研生活的一部分。
 
以审稿人的态度审视并将修改后的文章投出去,命中的几率当然会大大提高,因为审稿人要提的意见已经全部在文章里回答了。即便文章被退回,这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能力还需要提升,还需要锻炼,但在今后的提升过程中,审视的眼光会帮助我们更快地提高。
 
做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既提高了文章水平,也审视了自己,磨炼了品质。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 陈文帅)
 
《科学时报》 (2009-4-20 A4 科学基金)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