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磊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3-11 10:49:39
万钢专访:科技部长眼中的“危”与“机”
 
“万部长,请问科技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加快重大专项实施?”……两会期间,致公党的小组讨论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科技、财经甚至连都市类媒体都扎堆于此,目的是向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应对金融危机寻计问策。
 
“这也是我们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工作的重心。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对各国的经济都带来影响,全世界都在看中国能否率先带动世界走出经济困境。”万钢在第一天小组发言中开宗明义,“实际上,从去年10月下旬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出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战略部署。第一步是投资四万亿,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第二步是制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第三步就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还有惠民生的一系列措施。”
 
在万钢看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正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
 
去年年底以来,万钢多次随国务院领导到企业、高新区调研,发现许多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抗风险能力,甚至逆势而上。
 
温总理的一句话让万钢记忆犹新:“危机中有机遇,机遇就在于创新。”
 
“信心是与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万钢说,只要着力发展代表未来长远需求方向的技术和产品,必然有竞争力和生命力。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就推动着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从历次经济波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看,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将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推动新兴产业、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的诞生和发展,从而带动整体经济步入新的繁荣。”万钢告诉记者,当前,必须集中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但也要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住这场危机带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引发出对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另一方面,从科技发展看,信息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重大变革后正处于渐进式创新,并不断伴随着结构性创新;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增长,并开始向众多领域扩散;纳米技术已发展到纳米结构的组成系统阶段,并开始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迈进;多元化的新能源正处于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前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可以预见在这些领域或更多领域将孕育和诞生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如何利用科技的“利剑”化危为机?“结合当前形势,我们将重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中心任务,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两个重点,加强重大专项、支撑产业振兴、发展高新产业、支持企业创新、深入基层服务、促进人才建设。”万钢表示。
 
万钢透露,国务院将出台一系列的科技支撑重大措施,包括抓紧实施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专项;支撑产业振兴,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产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高新区的作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建设,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等。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万钢告诉记者,“我国目前约有496万从事科技研发人员,其中70%以上在企业,但基本都聚集在大型骨干企业和高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急需科技人员的支持。”
 
前几个月,科技部、教育部与广东省紧密合作,从高校、科研院所组织了一大批科技特派员奔赴广东,深入企业一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科技人员带来的技术和方法,让许多受益企业感觉很“解渴”,用万钢的话说,就是“这些科技型企业,只要给它一个新技术、一个新产品,就会创造一片市场”。
 
“当然,保证这六大支撑措施真正得到落实,我们必须加强政策保障。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和对服务企业的科技人员给予政策支持。”万钢说。
 
危机,危中有机!在万钢看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科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这次危机也能加快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让一些久议不决的政策得到真正落实。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