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家有所居,这五个“有所”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来的。总书记同时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首先提出来的就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
就业是民生中最核心的问题,业有所就,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解决经济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业有所就,是重中之重。
今年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首先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有2000万农民工春节期间回乡过年后难以返城继续工作。所以温总理强调要“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除了组织回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外,主要是争取有困难的企业尽量不裁员,那就需要同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农民工的就业作用。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600万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要用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应该尽量吸收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还要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已经制定优惠政策,对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的,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
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是针对毕业生而言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灾区劳动力也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国家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对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给予更大支持。
温总理指出,要“充分发挥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的确,据统计,1992~2007年这15年中,国有大型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在解决新增就业人员方面贡献甚微,它们一方面年年在招人,另一方面又年年要减员,两相抵销,差不多等于零。而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逐年发展,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已占全国GDP的二分之一和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三,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温总理提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改革,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民营企业对今年解决就业问题最具潜力。求业人员,要从眼光单一向上,转为多元向下,解决好自己的就业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生之本是就业。业有所就,是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普遍愿望。根据我国求职的有关规定,就业是指一般年满16周岁、完成规定义务教育者都有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当然,所从事的劳动是有偿的,公益性的、无报酬的劳动不能称为就业。就业能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并获取生活资料用于消费,提高生活水平。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经济发展、提高消费、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当年,罗斯福新政解决了900万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度过了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如今,奥巴马又提出以4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应付金融海啸,都是可供我们借鉴的。(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科学时报》 (2009-3-9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