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受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作了本届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张存浩说,4年来,道德委员会经过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明确了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定位和职能,强调院士自律,完善自我约束制度,这是道德委员会工作中的重要部分。2005年初试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建国以来中国最高学术团体规范科学家行为、严肃科研纪律的重要举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道德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科学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张存浩在报告中说,反思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其中存在的资源配置、管理方式、科学评价、责任缺失等问题已成为诱发科学不端和学风问题的重要因素。本届道德委员会在加强院士队伍自身建设的同时,注重吸引更多的人文社会学家参与,并联合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的科学道德和伦理问题,主动及时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推动科学道德规范制度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发挥作用。
这些工作包括组织翻译出版《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该书是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国家科研委员会共同编写的,综述了美国几个部门在科研道德建设方面的规则、制度和办法等,总结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道德的规范,指出了遵守科学道德的极端重要性。
2007年,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召开了以“推进和谐学术生态建设”为主题的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与会院士、专家探究了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的现状及问题,思索如何构建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提出了许多措施和建议,并以专报形式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
2007年,道德委员会还设立了“我国学术生态建设研究”咨询课题,力求通过实证方法调查研究我国的学术生态状况和影响学术生态的主要因素,就加强我国学术生态建设的措施、建立符合学术生态的科技评价体制等,提出建设性对策和建议,供国家科技教育部门和学术界参考。
在更早些时候,也就是2005年,道德委员会设立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咨询课题,重点研究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环境伦理研究进展、环境伦理规范、区域发展与环境伦理、不同社会群体的责任等方面;调研和分析了不同区域发展中的环境伦理案例,以及实施环境伦理框架体系的有效途径。经过反复研究和仔细论证,形成了“提高环境伦理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的咨询并上报国务院。
此外,4年来,道德委员会还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院士及院士群体科学道德和学风典范事例的宣传,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学风,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技界良好科学道德和学风环境的形成。
张存浩表示,尽管近几年我国在科学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科学道德建设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在科学道德领域,当前主要在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存在问题。在科研诚信规范制度建设方面,面临着科学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在科研诚信环境建设方面,科技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科技资源配置体系不完善,学术民主有待发扬,科技评价体系中推崇短期效应和重量不重质,科技体制缺乏责任追究制度。
在报告的最后,张存浩说,我们应当把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提升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提升到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使科学文化成为科学道德规范制度的有力支撑,从加强教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保障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