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周民良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23 4:23:33
周民良:重建家园需要科学布局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在这次大地震中,游离于住房之外的人们往往得以逃生,而人员的伤亡多与住房被摧毁有很大关系。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镇布局缺乏危机意识;二是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较差,防震等级过低。在灾后重建中,加强村镇建设的合理布局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就有不处危地、不居危邦、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说法,在经济建设中,成功与合理的布局首先应该御险情于危局之外,减少直接面对灾难与危险的可能性。审视汶川及周边地区的村镇建设,便会发现其布局存在明显漏洞。从地理环境分析,遭到严重破坏的村镇多是一边临山、一边临水的居民聚居区。由于山体与居民点的相对高差较大,而居民区距离山体过近,形成镇是危镇、村是险村的格局。而山体上的岩石多为页岩,比较破碎,一些地方的山体甚至存在明显裂缝,即使不发生地震,也容易在强降雨环境下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临水当然方便取水,但由于河谷过水断面狭窄,一旦发生洪水灾害或者水流不畅,极易积水成灾。此次地震不仅造成山体大量垮塌,还形成许多串珠状堰塞湖,如遇强降雨天气,极易垮堤,威胁下游救灾与正常生活。
 
此次地震既提供了一个观察分析四川山区村镇布局毁损的例证,更显示在未来重建过程中,需要对原来的村镇布局思路进行改弦更张式的调整。首先,一批村镇原有的布局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科学的,属于不成功的建设。沿袭旧有布局,在地震废墟上进行重建的理由很难成立,需要易地重新规划建设。其次,由于一定规模的人员减员,加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早就从山区转移出来,原来的村镇居民区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空心化,这为村镇合并与易地重建提供了可能。再次,通过此次地震,灾区居民对居民区建设的安危具有更深切的体会,不愿意回到过去的生活环境状态,也会支持居民区、点的重新布局和建设。
 
重建家园是现实任务,而对村镇的科学布局是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下一段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可以调整行政区划,为重建规划建立新的框架。灾区县与县级市设置密度较高,但每个县城范围的人并不多,随着更多人口在城乡一体化中进入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可以考虑对县级机构进行必要的合并与裁减。这会将一批县城从山区并到平原区域,从而自然性地减少山区环境的威胁;对于不得不保留的山区县,可以考虑通过山区县与平原县之间的行政区划调整,增加部分平原乡镇,将县城移至平原地区建设。其次是对山区居民区和居民点的建设环境进行评估。由于耕地等资源存留在山区,从开发利用角度看,山区还需要维持一定的村镇居民点,但应该对其自然环境进行灾害预防评估,确立安全的建设区域,并在村镇规模和范围上设置必要的限制标准。可以对过去的村镇进行必要的收缩,在集中建设中减少风险。再次,在山区规划建设居民点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防险和减灾的考虑。应该预留洪水通道,并考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设置必要的人工防卫性壁垒。最后,在村镇居民建筑中,应该按照一定的防震标准进行建设,提高防震等级,严格建筑施工程序,规范建筑市场。
 
从短期看,帐篷只能作为灾民的临时避风港。在雨季到来前,数百万人需要临时性建筑作为中转存身之处。在冬季到来时,灾民需要大规模地迁入新居。因而,必须集中规划建设领域的专家,时不我待地加快灾区村镇规划的速度,以便为下一阶段的建设提供蓝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