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美院士在成都军区总医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卢家兴/摄
5月21日,“中国工程院抗震救灾专题研讨会——严防人畜共患病发生流行”在中国工程院113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神情肃穆,有的专家早早就来到了会场。14时30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院士宣布研讨会开始。
此次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连线正奋战在四川抗震救灾前线的卢世璧院士、陈香美院士和黄卫院士。
伤员都得到妥善救治
从14时38分开始,工作人员开始连线卢世璧。几经努力,终于在5分钟以后听到了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卢世璧那熟悉的声音。此刻,卢世璧所在的位置是在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青川县安寺乡。
在两年前的一次香山科学会议上,记者曾与卢世璧有过一次长谈,那时卢世璧已经是一位76岁的老人了。而现在受命出征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卢世璧已年近八旬,在场的每个人都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青川县的通信仍然不很稳定,在断断续续的连线中,卢世璧介绍了他这几天在地震灾区的工作情况。
5月14日,地震发生后两天,卢世璧奉命紧急跟随解放军总医院派出的医疗队飞往成都,当到达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时候,这里已经收治了1200多位伤员,其中重伤800多人。卢世璧等连续工作3天,将所有骨伤和危重病人分类,确定了治疗方案,同时有序地开展了大量的手术工作。
青川县地处山区,距离成都500公里,这里人员居住分散,伤员救治十分困难。5月21日,卢世璧不顾高龄,随医疗队艰难前进深入到此次地震的重灾区青川县,指导抢救那些因道路损毁尚未被转运出来的伤员的救治。
“目前,伤员都得到了妥善的救治。”卢世璧说。但他表示,现在除了创伤病人以外,皮肤病、过敏、头晕、中暑、感冒等病人在逐渐增多,亟须加强治疗。
刘德培称赞卢世璧是中国工程院和全体医务人员的榜样。当连线即将结束,刘德培再次代表中国工程院对卢世璧在救灾前线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时,远在青川地震重灾区的卢世璧连声说“应该做的,应该做的”。
努力创造生命奇迹
15点06分,与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陈香美院士的电话连线成功,她这时刚刚从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回到成都军区总医院。陈香美说,此时此刻听到来自中国工程院的问候,感到非常的亲切和温暖。
5月14日中午,正在北京市内开会的陈香美接到通知,便从会场直接前往南苑机场飞赴四川灾区。陈香美每天和其他医务工作者都要工作到半夜,并要在都江堰灾区等地展开巡诊。“责无旁贷,非常光荣,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陈香美说。
卢世璧和陈香美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难题是,此次大地震造成的挤压综合征的伤员很多,这些伤员肢体被重物长时间挤压以后造成肢体缺血,是否需要截肢,如何防止肾功能衰竭,成为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难题。
卢世璧和陈香美等组成的专家组,联合多个学科,组织优秀的护理队伍,采取多种先进的医疗手段积极抢救病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例因伤员肾脏衰竭而导致死亡的。
当记者通过连线向陈香美询问一位被废墟掩埋了178个小时的幸存者的救治情况时,陈香美介绍,在废墟下生存178个小时,必然会导致各个器官的损害。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已经对病人进行了远程会诊,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虽然伤员病情较重,但我们一定会努力,没什么可说的。”陈香美坚定地说。
白衣天使们正在用他们百倍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把灾区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安全
道路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与他连线时,他正率队在绵竹等多个地震重灾区奔波,带领专家进行建筑物结构破坏的鉴定,指导灾后重建规划。
黄卫首先带给大家一个好消息:国家计划在灾区建设100万套活动住房。
黄卫说,汶川大地震的灾害是非常严重的,有的乡镇基本被夷为平地了。并且这次强烈地震引起地貌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过去未曾看到的现象。比如山体是从山顶向下滑,甚至两个山之间的山谷没有了,两个山合在了一起。说明我们对地震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
在谈到北川的未来时,黄卫说,此次地震重灾区都坐落在断裂带上,因此今后在断裂带上建城市要十分谨慎,有些地区不适宜搞大规模城镇建设。北川、汶川一带多山,重建需要充分论证。但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把灾区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因临时参加重要会议,未能直接与卢世璧、陈香美和黄卫连线,但通过录音讲话的方式向3位院士表达了问候。
徐匡迪说:“现在,你们已经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利用先进的医学理念、丰富的临床知识和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方面的专长,在抢救地震伤员的过程和废墟清理、重建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大家对你们十分挂念,请你们多多保重身体;同时,我们所有的院士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希望你们在连续工作的时候,注意休息,保持健康,为抢救更多的伤员、为灾区重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份力量。中国工程院以你们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