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孙琛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22 3:20:7
浙大教授陈越:快乐教学 行者无疆
 

陈越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同年8月考入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研究生院,1992年获数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数学博士学位。1996年底进入浙江大学任教,2003年成为教授。自1991年至今,先后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数学系、浙江大学数学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主讲课程15门,指导学生近5000人次,教学评估中32门次课程成绩优秀。
 
教育感言:
 
我希望我的课堂上时不时会有一点笑声。我努力的目标是,不管我讲的内容多么枯燥,也要通过讲解的环环相扣让不喜欢的人觉得饶有兴趣。
 
在浙江大学BBS上,有个ID“chenyue”特别受学生欢迎。这位被大家称作“陈越姐姐”的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不仅时常到BBS上灌水与学生交流,还在校内组织了首届“图灵杯”程序设计竞赛,用“快乐竞赛”的理念吸引了校内诸多学生,从2001年首届参赛48个队发展到今年全校6个年级60多个专业200多队的参赛规模。课堂上,陈越也努力将快乐传递给学生,她希望学生们一想到要上她的课就在嘴角浮起微笑。
 
在陈越看来,“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而“乐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她凭着过人的乐观、自信、坚定、执著走过富有戏剧性的历程。
 
求学之路,曲折攀登
 
陈越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外公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她从小跟随外公外婆长大,外婆的要求很严厉。陈越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在读小学的她以语文100分、算术98分的考试成绩取得了全班第一名,兴致勃勃地回家,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外婆,外婆却问她,那2分是怎么丢的。陈越认识到,拿了全班第一一点用处都没有,完美才是追求的目标。
 
此后,从小学到中学,力求完美的陈越不仅在学习成绩上要求尽善尽美,还参加各种活动,担任班干部,组织协调等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
 
进入北京大学,很快被新鲜的大学生活所吸引,陈越曾经一度非常放松,大一前半学期早晨前两节课几乎没去上过,贪玩到作业也不做,结果期中考试就“挂”得一塌糊涂。猛然觉醒的陈越奋力追赶,终于还能够逐步赶上。所以当教师后,她总鼓励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不用灰心,看看我你就知道了,还是赶得上来的,只要你有这个决心——当然,你要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辛苦。”
 
陈越1990年大学毕业,那年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非重点大学,研究生录取都实行保送政策,每个班级10%的保送比率,而陈越所在的班级只有11个同学,不是第一名就肯定没戏。陈越最后选择出国留学。
 
“当时申请的程序还是很麻烦的,不像现在就是在网上填个表,然后E-mail过去,那时哪有这些!我从亲戚家借了一台打字机,所有信都是自己啪嗒啪嗒一封封打出来的。我一共申请了8所学校,拿到了3份录取通知,然后选了一所条件最好的。可能也是数学系学生的特点,那时我英语考得很差,以那样的成绩能出去已经很幸运,要到现在是不可能的。”
 
想起这段经历,陈越觉得“蛮有意思”:“我当时的导师是怎么看中我的呢?就因为我的GRE成绩非常‘诡异’。GRE成绩包括三部分,每部分800分,满分2400分。我当时数学和逻辑分析部分都考得很高,分别有770分、760分,当年逻辑分析中国学生能考600分就很不简单了;但我的单词部分只考了300分,比我考得差的学生只有7%!看到成绩单郁闷得要吐血。但同时我还考了一个数学专业的GRE,在所有考生中排前百分之十几。我导师看了这个成绩觉得很惊讶,认为这个学生专业能力还行,就是英语差一点,再加上北大的牌子不错,权衡一下就要了。”
 
闯荡异域,勇出洋相
 
“就英语差一点”的陈越在美国遇到了语言障碍,但她不怕出洋相,总是尽可能地跟人交流,进步比一些英语成绩好的中国学生反而更快。
 
陈越的导师对学生很关心,曾经在感恩节时一个一个邀请外国留学生到家里过节、吃火鸡,很多学生答应得好好的,但也许是考虑到自己的语言能力问题,最后居然都不去,只有陈越一个人去了。其实,陈越决定去导师家心里也挣扎了好半天,初到美国,她连该怎么着装打扮、带什么礼物适合这样的场合都不懂,更不用说语言方面的障碍,此举纯属“冒险”。不过她凭了“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性格,就拎了一瓶酒去赴导师的家宴。导师笑着说:“冒险又怎样?我们不是聊得挺好的嘛!”
 
除了语言障碍,陈越在美国的学习一开始还是不顺:“我有点太贪心了,什么都想学。”美国的课时和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老师建议学生一个学期修两门课,最多3门。但陈越在中国可是一年要修三十几个学分,一学期只上两三门课怎么够?所以她第一学期就修4门课,结果大感吃不消,有些学科就拿不到A。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拿不到全A就觉得挺郁闷,但是那些美国学生拿到C都会高兴得跳起来,这令陈越感叹,美国学生就是那么容易快乐。
 
更大的困难来自博士论文课题的研究。题目当然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和所有数学系学生一样,陈越的课题也是证明一系列定理。她有时走入死胡同,几个月一点进展都没有,觉得非常苦恼,现在回头去看,她的乐观使她只记得研究过程中的快乐与成就感:“我觉得我肯定得做出来,不可能半途而废,最后就真做出来了。”
 
任职浙大,快乐教学
 
“人生的路有时候不由自主,就像我以前不很喜欢出国但最终出去了一样,来浙大工作也是没有想到的。”
 
陈越介绍,她在美国拿到数学博士学位后,由于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又申请攻读计算机博士,也联系到了合适并愿意资助的导师。但由于在国外待了6年,她想回国探亲一次再回去继续学习。然而,这次去美国的签证却没通过,签证官说:你已经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不用再回去读了!
 
1996年10月,浙江大学“收留”了一下子成为“无业游民”的陈越。但由于不属人才引进,陈越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只有从零做起。
 
陈越在美国大学的数学系读博士的时候,为了挣钱糊口,也去给学生上课,做助教,从习题课一直上到大课。她以北大数学系的风格,教授数学基础相对弱很多的、非数学专业的美国学生,开始使得学生们很不习惯,她也很不习惯。经过有经验的同事的指点以及5年的磨合,她才渐渐适应了美国的教学风格,但仍然不认为自己适合做一名学生欢迎的老师。
 
回国后,陈越自己也没有料到,她的教学风格会如此受到国内学生的欢迎,而教“聪明学生”的确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样,她慢慢喜欢上了教学。
 
经过留学,陈越的教学风格也打上了美式烙印。“我希望我的课堂上时不时会有一点笑声。我努力的目标是,不管我讲的内容在别人眼里多么枯燥,也要通过讲解的环环相扣让听众觉得饶有兴趣。严谨如数学课,一样可以讲得很‘好玩’。”
 
当不得不证明一个很复杂的定理的时候,陈越会对学生说:“今天下午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下午,严重杀伤你们的脑细胞。你们跟不跟得上,我们一起来做做看。”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课堂上变得兴奋起来。而她设计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都使得学生感觉上她的课是一种愉快而充满挑战的经历,可以不断从中获得充实感和成就感,继而激发进一步自主钻研的兴趣。
 
工作之余,陈越经常光顾学校的“飘渺水云间”(亦简称“88”)BBS和“CC98”论坛,那都是学生们交流很活跃的网络平台。陈越总是很有兴趣上网跟学生讨论教学问题、答疑解惑,当然还少不了胡侃、灌水、开玩笑。有时还会换几个ID上去,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参与讨论。“因为以老师的身份上去的话,学生们会让着我,不敢跟我争。穿件马甲就不一样了,大家公平地就某个热点问题争个高低曲直,也蛮好玩的。”
 
陈越说:“我始终把自己看作学生的同级,基本上怎么对我的同事,就怎么对待学生。由于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我跟学生的关系就是平等的朋友,他们有什么话都愿意跟我说。”
 
陈越总是强调古人的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找回最原始的求知欲望,体会学习的最原始乐趣。同样的,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无论付出多少都不觉得辛苦,所以她说:“乐行者无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