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渝生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3月18日,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的日子。
30年前的今天,1978年3月18日,岁次丁巳二月初十,惊蛰已经过去,春分即将到来,早春时节,万物复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天是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的日子。开幕会上,邓小平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铿锵有力地宣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科技界、知识界沸腾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30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这次大会不仅是对科技界的拔乱反正,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是的,我们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全国人民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播撒希望的春天。
全国政协委员毛蕴诗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我们都是新中国成立伊始才发蒙上的小学,1966年“文革”开始时大学毕业,但一下子就成了“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革”中,没完没了的“斗私批修”,无休无止的“思想改造”,使我们长期处于精神十分压抑的状态之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接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当年我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毛蕴诗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最终我们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出国、回国,报效祖国。今天,我们又相聚在北京,看到长安街旁,迎春花盛开,玉兰花怒放,毛蕴诗感慨地说:“没有30年前科学的春天,哪来今天大好的春光!”是的,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和我们全体人民充满希望的今天。
无独有偶,刘钝委员则是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同班同学,我们后来都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同步地从助研,到副研,到研究员,到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走上所领导岗位。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纪念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20周年,他说:“你当时起早贪黑,真用功呵!”我回答道:“你也一样!”那时我家在重庆,回去一趟,火车要翻秦岭,两天两夜硬座下来,脚都坐肿了,还要花去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车费,所以我轻易不回家。而刘钝家在天津,咫尺之遥,他也很少回去。我们是要把“十年浩劫”所耽误的时间尽量弥补回来!
毛蕴诗委员、刘钝委员和我,还有我们78届的研究生——被师弟师妹戏称为“黄埔一期”的同窗们,都是在30年前科学的春天里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30年来逐步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当时我们30岁出头,现在也都60岁开外了。
然而,科学的春天还在延续。20年前,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和本质属性,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发展战略中核心地位的理论基础;10年前,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研究报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两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号召,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去年中共十七大又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我们起步在30年前科学的春天里,我们行进在今天新的科学的春天的行列中,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拥抱未来一个又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