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1 2:31:12
访史培军:关注后续灾害风险 加大巨灾风险防范研究力度
 
“目前依靠中央最高权威迅速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总理电话会议,用这种提高行政级别影响力的行政途径进行协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不是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治本之策,长期巨灾怎么应对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谈及此次南方异常天气灾害带来的灾害综合治理问题,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这样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通常的灾害诸如地震、暴雨等涉及到的区域比较小,此次使14省(区、市)受灾,并影响至20省区的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确实是一个巨灾。这种极端异常的天气状况很难做到准确预报,无法提前作好准备,加上我国南方地区很少有应对这种雨雪冰冻天气的经验,又赶上是春节前夕交通人流最多的时候,这种造成大面积影响的自然灾害确实是罕见的!”史培军表示。
 
史培军认为,灾情发生以后,中央各部门、各级政府应对巨灾的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有力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对巨灾的综合协调能力仍显不够。
 
综合协调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
 
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比如道路系统的综合协调不够,灾害先期,民航、铁路、公路之间互通信息不够,直到1月26日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以后,情况才大为好转,公安部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全面介入这项工作,做到既指挥公路交通,又协调铁路和民航交通,使整体交通系统能有所优化。
 
涉及到的地方省区之间的相互协调跟不上,交通系统是张网,哪个节点堵上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要解决人员与交通分流,各省区不能只管自己辖区的一块。
 
“必须站在灾害链的角度分析这场巨灾:由于导致交通受阻,雨雪天气是自然灾害;影响至电网正常供电,进而导致电网断电,则是技术事故;而供电系统故障又影响至有关生命线系统、生产线系统和社会稳定系统。”
 
史培军表示,从灾害链的角度看,巨灾防范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一旦发生,牵扯到很多行业系统、很多地区,特别涉及大范围的地区协调和部门协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条和块之间怎么协调的问题;同时还有条条之间、块块之间又怎么协调的问题。必须建立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综合协调,从灾害链的角度研究整个系统防御的各个环节。“过去的应急预案,确实有比较好的条条和块块应急系统,但条块结合的应急预案不充分,缺乏这样影响至条块面很大的综合巨灾应急预案,此次巨灾对我们是个很大的提醒和教训。”
 
当前最重要的是,除了加快恢复电力,恢复大动脉交通外,史培军认为应该减少抵达高风险地区的人流,现在这种运力紧张状况,在2月6日前不能完全得到解决,要动员老百姓在当地过年,疏散、疏导和分担人流,缓解运输压力。
 
史培军提醒,当前有三方面的后续灾害风险要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巨灾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由于灾后面临生态和生活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灾区人民容易患上各种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也可能暴发烈性传染病。加上大雪封山,一旦发生疫情,很难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灾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会使病毒更易传播。同时还需要提防动物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巨灾对受灾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由于风雪袭击,影响作物生长,也会使部分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要提前作好对农业生产带来问题的防范。
 
第三,对冬季蔬菜等农副产品供应和农业生产资料保障的影响。我国北方冬季大部分农副产品依赖江南地区,包括广东、海南等省的供应,由于灾区交通运输严重受阻,同时因为灾区部分农副产品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农副产品保障将可能产生难以预见的风险,并可能影响至整个物价,以至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于全球变化所产生的异常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增加,又受灾害链的影响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所左右,史培军认为必须从综合风险防范的角度,提高备灾能力、改进应急管理、健全灾后恢复重建社会保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系。
 
史培军特别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巨灾风险防范的研究力度。有了好的巨灾应急预案,面对巨灾,就不至于忙乱,救灾工作的效率、效益都会提高。我国开展综合风险防范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仅科技储备不足,而且科技力量单薄,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撑国家和地区防范巨灾风险,建议特别要针对当前全球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异常性天气气候和水文事件,加大对与这些事件相关的巨灾形成机制和综合风险防范途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