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卫志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1-14 10:35:39
中青报: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
 
近日,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尚有100万人没有就业。我并不清楚该报告界定“就业”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合理,也不清楚该项研究是如何统计出“100万”这个数字的,但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现状,恐怕大家都没有什么疑义。
 
对于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专家们的普遍看法认为这仅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代表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太多了,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大学生,仅说明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协调,是一个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一致的问题,因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总量过剩的问题。因此,专家们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应该是在稳定招生规模增长率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结构;因为我们的大学入学率及占总人口比重,比起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还低,我们的大学生还太少。
 
这种认识对吗?尽管这种观点很流行,但这种推理合乎逻辑吗?
 
有人说美国的大学入学率比我们高多了,难道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大学入学率应该提高吗?
 
一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是相适应的,不可能超越本国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特别要防止那些脱离社会整体发展阶段的“赶超战略”。就像我们不能在家用轿车出现大量库存的情况下,因为美国的家庭轿车拥有量比我们高,我们就说“因为我国家庭的轿车平均拥有量比美国低多了,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总量过剩,而只是生产的轿车和市场需求不一致,所以,家用轿车制造业还要进一步大发展”一样。我国的家庭轿车拥有量低这一事实充其量只说明了我国的家用轿车制造业“在长期”具有“发展的潜在空间”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不应该减少产能,而只需要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
 
我们在思考类似问题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混淆了需求和需要、需求和欲望之间的区别。比如说,我是一个无比贪婪的人,我想要10辆或更多的高档轿车,但我一辆都买不起,那这就仅仅是欲望而已,构不成市场需求。在现实中没有一个企业会因为我连一辆高档轿车都没有而安排生产。那么,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就认为因为我们的大学入学率比美国低而坚持认为我们的大学生不存在总量过剩呢?
 
我们的大学生在总量上到底是过多还是过少,只要看看大学生首次就业率和平均薪金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与速率就会知道了。那么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大学生做的工作高中生或初中生就能够胜任,大学生不是“过多”又能是什么呢?虽说,不上大学似乎更难以就业,但上大学不是无成本的。我们为什么要招那么多大学生,花费宝贵的资源去“培养”他们,而又让他们在毕业后去干那些即使他们不上大学也同样能够胜任的简单工作呢?
 
在我国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这样多的大学生,考虑到教育质量,我们更不需要这么多“名不副实”的大学生,考虑到我国公立大学高昂的(相对)收费水平,我们就更加地不需要这么多“昂贵”的“名不副实”的大学生了。
 
大学这个层次进行的是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是能力,而非专业技能训练和积累基础知识,更不是“岗前培训”。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学非所用,是正常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职业生涯、工作技能都在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往往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办公室、一张桌子后面度过我们的一生,现在这个时代还可能会是这样吗?
 
就社会这个宏观层次来说,如果我们投入了许多资源到高等教育系统,而同时又有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最终却无法顺利就业,这时,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培养规模也许“超前”了。不恰当的“超前”就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恰当的“超前”就是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运用“总有一天这些知识能够用得上,或上大学总不是坏事”的理由,来否定进行合理资源配置的意义。
 
在个人层面上,上大学是一项投资,投资的结果是形成人力资本,拥有人力资本的好处是这些人力资本和股票、存款、住宅、机器设备这样的资本一样能够为它的拥有者带来收入。当大学生在付出经济上的成本和时间上的机会成本而得不到相应的长期意义上的合理投资回报时,岂不是一种错误的投资决策,岂不是一种时间资源的错误配置,岂能说上大学总不会错,岂能像要求大学生转换就业观念、放下精英思想的说教那么简单!
 
大学生就业状况日趋紧张的今天,正是我们的社会反思“学历崇拜”的良机,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认真去思考一下,我们的社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到底需要多少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我们的大学生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有多大差距,我们为什么要到大学接受教育?是获取文凭还是获得能力和知识?在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资源还很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建立大学是要学生毕业后从事简单劳动的吗?我们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世界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证书的生产大国,是可喜呢还是可悲呢?
 
所以,我们观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要从总量入手,其次再考虑提高教育质量和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岂是一日之功?而搞换汤不换药的专业名称调整和教学评估这样的花样文章,快倒是快,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