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高校就业率统计不科学 渲染“就业恐慌”
 作者:陈万颖 来源:青年周末 发布时间:2008-1-10 10:6:38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去年的500万高校毕业生中,有100万人没找到工作。”媒体如此解读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8中国社会蓝皮书》中涉及大学生就业的部分。
 
撰写此报告的学者说,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不同机构、不同时段发布的信息中,就业率有高有低。
 
一方面,某些高校为了完成严苛的签约指标,不惜作假;另一方面,传统“就业标准”不能体现如今多样的用工方式,甚至加大了“就业恐慌”。经常成为舆论焦点的“就业率”,是否科学到能够体现真正的就业现状?
 
毕业生:被就业率“逼”回老家
 
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学校往上报的就业率与他们的前途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却往往不是如此。
 
围绕着就业率,在不同学校走出的毕业生身上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为就业率把外地生源打回原籍
 
小王是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如今的她,在家乡广西柳州市的一家媒体当记者,生活安逸。但她依然记得2005年毕业时,不得不离开上海回老家时的那种不舍心情。
 
用同学的话说,小王是那种极其适应上海大都市生活的外地女生。很潮,爱热闹,早就明确表示一定要留在上海工作。而对于小王这届学生来说,留沪工作,应该是很明朗的一件事情,因为当时对在沪外地生源有一项政策,对于毕业时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学生,高校应为其保留户口、档案两年。这一政策是入校时她和其他同学就知道了的,因此她觉得要在两年内找到一个接收她的上海单位,应该是可能的。
 
但是到了大四下半学期,辅导员的说法就发生了逆转。学校不再为外地学生保留户口和档案,在离校之日,如果还没找到接收户口和档案的单位的学生,其户口档案将一律被打回原籍。小王所在的体育新闻系一共有80名学生,包括上海本地学生在内的直辖市生源不到二十人,其他的都是将户口和档案从老家转到上海的外地学生。这就要求小王和其他外地学生必须在毕业之前找到能与其签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即“三方协议”)的用人单位,让自己的户口、档案在上海有地可去。
 
小王从大四开始就在四处实习。最开始去了一家消防行业的网站,但后来觉得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她又转到了一家时尚类杂志社实习,并且希望能和杂志社签约。当得知在毕业时如果还没签约就要把户口档案打回原籍时,小王着急了。她找到杂志社领导说明情况后,却被告知不能在她毕业离校前为她解决户口和档案的问题。
 
与此同时,小王和其他外地学生也不停地找学院老师和领导反映问题。“辅导员告诉我们,把户口和档案打回原籍有好些好处,比如将来可以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上海,可以有利于我们档案保存之类的。但实际上,应届毕业生要留在上海难度比作为引进人才留在上海要小得多,因为上海施行的是打分排名制度,应届生还是有竞争力的。而一旦我们的户口档案离开了上海,再要回来,接收单位就必须有引进人才的指标才行,这种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小王说。
 
大四下学期,小王和同学们集体找了五六次校方,都没能改变这一事实。毕业离校前夕,除了不到十名留在上海工作的学生外,所有外地学生的户口档案全部被转回原籍。学校为所有毕业生都发放了“三方协议”,同时还给外地生源每人发了相当于回家的卧铺火车票的现金。“学校这招太狠了。一些远途的学生都拿到了三四百,大家就觉得学校钱都给了,要不就算了。”小王的家里这时也为她在家乡找好了一份工作。种种因素互相作用下,小王最终还是踏上了回广西的火车。
 
“都是拼就业率闹的。”据小王及其同学介绍,上海体育学院是以学生档案户口离校作为就业标准。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学生们并不信服。“比如那些体育院系,个个都想当教练,可能吗?”
 
记者在上海体育学院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一篇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近年来,我院学生的就业率在上海市高校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综合就业率达97%以上,2006年截至11月已超过90%。”
 
这些接近百分之百的就业率里面,有多少是学生们牺牲了留沪的可能性而换来的?不得而知。
 
但当记者询问上海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时,对方告诉记者,学校为毕业生保留一年户口和档案,如果学生户口、档案留在上海,并没有好处,自然会劝学生把户口、档案转回原籍,但不会用强制办法。对于户口、档案发回原籍是否与提高就业率有关,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
 
按校方统计,一半学生没有就业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生小徐刚刚和单位续签了下一年度的劳动合同。2006年毕业时学校发到她手里的“三方协议”仍然没有发挥作用地躺在抽屉里。
 
“找工作时单位没办法解决北京户口,就没要我的‘三方协议’。理论上签了‘三方协议’才算是正式就业的。”小徐说。
 
小徐同宿舍的三位女生中,都没在毕业离校前找好正式签“三方协议”的单位。而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北师大的就业率是按照正式签订“三方协议”的方式统计的。目前记者能查到的网上数据显示,北师大就业率达到95.47%。对此小徐感到不可思议。“如果按照签‘三方协议’才算就业,那我们班得有一半学生没有就业啊。”
 
不签“三方协议”不给派遣证
 
北京城市学院的前身是海淀走读大学,是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但记者在该校贴吧看到,许多毕业生在帖子里展示自己找工作和办理毕业手续的经历,称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逼迫学生接受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班主任在最后的日子里强迫家长给找工作,看着那些家里没什么路子的同学愁的没辙,说不签就业协议就没有干部身份,最后只好硬着头皮签了,签了之后才发现所谓的干部身份一点用也没有。”——221.221.191.*
 
“现在他还能帮你联系点单位,你要是把‘三方协议’一签学校肯定不会再联系你。因为学校要的就是‘三方协议’,你不签的话学校就不给你毕业证!这个‘三方协议’就是学校就业率的凭证!所以学校的就业率是99%!”—— Nage谁
 
学院就业办老师告诉记者,不签“三方协议”肯定不给派遣证,但不一定不算在就业率里。
 
就业率有高有低可信度几何
 
《2008中国社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中给出的就业率来源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去年10月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9月1日,今年的495万名高校毕业生已有351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是70.9%。这一数据在去年是71.8%,2005年是72.6%,《蓝皮书》中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保持稳定”。
 
此数据经媒体转载之后以“百万大学生未就业”为标题,吸引了大量评论。绝大多数评论都认为这个就业率偏低,大学生就业现状堪忧。但记者随机搜索了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各类型高校给出的就业率统计,却发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哪怕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但就业率都是全线飘红。
 
-清华大学2006届就业率95%;
 
-上海交通大学2006届就业率95%;
 
-北京大学2006届就业率90%;
 
——以上数据来源:《中国2006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麦可思与盖洛普公司联合调查
 
-山西省2006届大学生就业率72%;
 
——山西省教育厅
 
-湖南省2006届大学生就业率87%以上;
 
——湖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欧阳增铜
 
-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57%;
 
——省教育厅今天发布的《200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白皮书
 
-上海市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25%;
 
——上海市教育局
 
-西藏自治区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6%
 
——中国西藏新闻网
 
-四川省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4%;
 
——四川省教育厅
 
-海南省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9%;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
 
高校就业率为何忽高忽低?我们该选择相信那个数据?当一个接近百分之百的就业率见诸报端时,各种关于“就业率注水”的猜测和评论就会随之出现。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现有的“就业率”统计标准,够科学吗?
 
高校就业率统计方法五花八门
 
就业率是高校的生命线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另外,专业设置、经费核拨等日常院系工作,都会受到就业率的影响,具体到辅导员,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奖金收入。
 
一位非重点高校机电工程专业辅导员告诉记者,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一层层考核的重要指标,最直接的影响是报考率。“对于我们这样名气不太大的学校和专业来说,压力很大。”
 
该辅导员告诉记者,也曾经为了说服学生到能够签“三方协议”的单位就业,哪怕这些单位并不是学生的就业首选,但为了学校能够有漂亮的签约率,还是得说服学生。“机电行业还相对好找,有些专业用工方式更多,能给出正式‘三方协议’的用人单位更不好找。”
 
究竟怎样的标准算就业?记者发现在高校之间,统计标准也不尽相同。
 
-北京师范大学:签订“三方协议”才算就业
 
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只有签署“三方协议”或是继续学业的情况才会被记录到已就业学生中,如果是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学生,则不会被统计进来。目前对一届学生有两次统计就业率的时间,分别是8月末和12月末。北京市教委要求的。
 
-武汉大学:用人单位出证明算就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谢雅维告诉记者,教育部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各高校如何统计就业率的工作流程,只是在管理上要求学校把数据统计做扎实。
 
“以前我们会在学生来领取派遣证的时候逐个问清楚就业单位,留下单位的联系方式。今年我们学校有了新的做法,我们会发给学生一份由用人单位填写的接收函,填写之后再返回到学校,这样就算是没法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就业去向也有据可查了。”谢雅维告诉记者。
 
-河北农业大学:有劳动合同复印件就算就业
 
“我们没有统一制作用人单位填写的证明,通常是用人单位自己开一个接收函,再加上劳动合同的复印件交回学校。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就交一下营业执照。”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左老师说。
 
据左老师介绍,河北农大目前的就业率大约在90%以上,其中正式签约的占了六七成。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是在毕业离校后半年内找到工作的。
 
-上海体育学院:年后就业就不算在就业率里
 
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海高校并不自己统计就业率,而是将学生的去向在年底报给市教育主管部门,即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由他们统一发布数据。
 
对于毕业之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上海体育学院在一年内都能够为其办理应届毕业生派遣手续,但由于就业率只统计到该年年底,如果是次年才就业的学生,将无法被统计到就业率里。
 
《蓝皮书》作者:“就业率”不科学 渲染“就业恐慌”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负责完成的《2007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改善》一文是《蓝皮书》中唯一一篇关于教育的报告。
 
当记者问起“就业率”这个话题时,杨东平很无奈地告诉记者,他曾撰文要求改革现行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因为目前的统计方法不科学,导致高校一味给学生和老师施压,导致造假和就业恐慌。”
 
就业标准太严苛造成“就业恐慌”
 
杨东平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普遍以学生毕业离校时间计算“一次就业率”。为了完成任务,不少高校在大四就不开课,而要求学生到社会上找工作。“很多大四的课开了也是形同虚设,学生都在忙着应聘、实习,老师也不能管,毕竟就业压力摆在那儿。”杨东平说。
 
但是对于许多用人单位来说,学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后,才可能与之签订“三方协议”乃至“劳动合同”,而这和一些学校要求毕业前签订“三方协议”并转走户口、档案的要求相违背。“某一些高校的老师就会要求学生找关系,挂靠到一个工作单位,先把户口档案转走,再自行择业。这种步步紧逼的做法又加大了学生择业的难度,‘就业恐慌’就更严重了。”
 
毕业一年后再统计能提高就业率
 
“大学生真是多到没法就业了吗?绝对不是。”杨东平认为,虽然经历了几年扩招,但具有大学程度者在总人口中仅占6%,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毕业生就业率该以什么标准统计?什么时间统计?目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以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例,教育部公布截止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而国家人事部在2006年3月27日公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就业率为87.7%。尽管统计方法不完全一致,但是统计时间移后,就业率肯定会明显增加。事实上,国外大学评价,考核的是‘一年后就业率’。延后一年统计,不仅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提高就业率数值,避免渲染社会性的恐慌情绪。”杨东平说。
 
取消签约率改成“落实率”
 
杨东平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签约率和就业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进机关、事业单位,没法签订‘三方协议’和落实户口的工作越来越多,但是现在还是有一些高校卡着‘签约率’,从而让学生去找一些单位来‘挂靠’,其实根本不是在那里工作,这和造假有什么两样?”杨东平说。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5年6月底对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的调查,毕业生毕业时正式签约的只有33.7%。但如果把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保送研究生、考取研究生、准备出国、申请不就业(包括准备考研)等情况考虑在内,则毕业时的“落实率”可达到74.5%。
 
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就该视作“就业”
 
曹殊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他不希望媒体拿“就业率”炒做。
 
“其实我们目前说的144万没就业大学生,就包括啃老族、考研族,他们本身不想就业。而不意味着所有大学生都是想找工作而找不到。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判断一个人是否就业,首先应该是这个人有工作的意愿,并且在三周内,是否有因为劳动而获得报酬。如果获得的报酬达到了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那么就算‘充分就业’,若是没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就算‘非充分就业’,可也叫就业啊!”曹殊说。
 
曹殊也认为,目前的统计手段下,很难统计出真正的“就业率”。“现在用工方式灵活多了,不调户口,不调档案,也可以就业。而且,只要单位给交社保,就应该视为‘体制内就业’。从这些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是否就业,更现实。”
 
美国经验:一届大学生跟踪调查三次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每一届毕业生有三次跟踪调查。第一次跟踪调查的时间节点为大学生毕业的1年后进行,第二次为毕业的4年后,第三次为毕业10年后。
 
这三次跟踪调查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第一次跟踪调查主要调查项有:毕业后的就业经历、跳槽活动、求职活动、工作关联培训及责任、收入、求学情况等。第二次和第三次跟踪调查的内容基本相同:就业的历史、新的学位完成后的求职战略、职业发展、附加的工作关联培训、收入等。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2年进行全国近期大学毕业生调查。与就业有关的主要调查项目有就业状态、初始工作活动、全日制就业状况、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业部门、薪水等,从中得出理工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数据。
 
统计方法方面,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吸取了劳工统计局和人口普查局的就业统计经验,从调查的取样、调查的实施和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均开发出一套技术性很强的统计标准。
 
如1994年对1993届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第一次跟踪调查时,经过3次严格的筛选程序,从毕业生数据库中选取了近2万个样本。在16周之内,通过信件确认、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等形式,对选定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对未作回答或回答不规范的调查,待调查对象冷静下来之后,由调查员专门作实地上门调查。最后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第一次跟踪调查样本中的2/3保留到第二次跟踪调查,依次类推,使每次跟踪调查都保持将近2万人的样本规模。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07十大就业率最高专业出炉 物管专业就...
上海将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担保额度促进就业
我们最关注就业质量
上海高校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逾97%
中青报:大学生总体供给不足为何就业困难
李培林:07年100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
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流向调查
女大学生就业既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
中山大学博士称遭导师虐待 校方介入调查
“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遭质疑 北大...
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计划及申请条...
评论:校长追签字被罢免 领导的心思你别...
科技部通报2006年度国家科技计划和专...
1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爱好美食爱听流...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