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遐迩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8-11 16:43:52
大学语文“鸡肋化”背后的文化焦虑
 
1492年,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女王得到了第一本现代欧洲语言的语法书——安东尼奥编的《语法大全》。女王问:“这本书有何用处?”她得到的回答是:“女王陛下,语言是一个帝国最有力的工具。”
 
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然而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语文教育却正在衰落。一边是一些大学生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一边是尽管近年将语文列入大学必修课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但全国高校实际做到的尚不足三分之一。(7月25日《中国青年报》)正如浙江林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彭庭松所说,如今的课程纷纷向市场挤眉弄眼,在时势裹挟之下,“大学语文”迅速“鸡肋”化。
 
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曾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那么,在母语教育衰落,大学生母语知识和母语应用能力衰落的环境下,民族语言所携带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如何传承下去呢?这是不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危言耸听,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即使不会说中国话也能行走天下。确实是如此。然而,身为中华儿女不能自如地运用本国文字,不只是被他人轻视,更主要的是因本国语文知识的缺失,连本国的文化都无法正确表述,更不要说传承民族文化了。身为大学生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还能指望他们好好运用“最有力的工具”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吗?“大学里的语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母语素养,是大学生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路。”事实上一些大学生就是连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都成问题,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往往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现象,即使是硕士、博士,其论文也有文不对题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说:“语文本来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现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最讨厌的一门课。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不只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必须反思的问题,因为长此以往,大学语文“鸡肋化”必然导致精神文化的粗糙化、粗鄙化,以至于本土文化的“沙漠化”,现在年轻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欠缺和理解的浅薄,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征兆。“语文是灵魂的依靠”,如果国家过分强调外语的重要,忽视本土汉语的教育,那中华民族的灵魂依靠谁呢?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的大学生有的是,因此不能再不把大学语文教育当回事了。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从国家的高度强化高校语文课的地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无论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都要以此为契机,提高语文素养,好好传承中华精神中华文化。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