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在北大网站主页上所列54位中科院院士名单上,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外籍院士李政道的大名。但李政道先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7月1日《中国青年报》)。
前年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对媒体记者说:“《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到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据说,大致从2000年起,“共享院士”、“双聘院士”乃至“多栖院士”在全国层出不穷。李政道先生同时在中国科大、北大、清华、南开等15所高校担任“名誉教授”也就不奇怪了。
“共享院士”“双聘院士”都可以理解,但“多栖院士”就得有个度了。李政道在15所高校担任“名誉教授”,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这里真假混淆,有的确实是双方协商聘请的,有的则是学校单方面决定的,李政道自己恐怕还不知道呢。第二,不管是真是假,实际效果一定趋近于零。
高校为何要搞假引进?院士为何愿意假受聘?原来这是一场“双赢”的大好事。我们总说大学之大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但大楼可以在半年内盖起来,要大师谈何容易?于是要引进。院士引进了,就可以扯虎皮作大旗,充门面,作招牌。另一方面,院士也未必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人家院校的教授名单里,随之而来的是名和利。
如果说大学只造大楼是舍本求末,那么,大学聘用院士造假更是斯文扫地。我们应该从制度上规范“院士多栖”。一方面,通过自律约束院士过多兼职。另一方面,规定高校聘用院士的标准,起码说,特聘教授一年工作不得少于九个月,讲座教授要求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这样一来,你就是担任“名誉教授”,最多不可能超过四家高校吧?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