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吴新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16 2:30:0
吴新智院士书评:通向远古的“微痕”

 

由高星和沈辰主编、21位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青年学者撰写的《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学实验研究》一书,系统介绍了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的我国首届石器微痕分析研讨班所产生的实验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石器微痕分析的理论、方法与作用,分析和展现了微痕分析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的应用历史和发展前景,这部书对研究史前石质工具的功能、使用方式和作用对象,进而阐释远古人类的技术、资源开发能力和生计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读罢此书,我在收获了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对这门学科在我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和史前考古学出现的崭新气象感到莫大的欣慰。
 
石器微痕分析的艰难发展
 
当代微痕分析的代表性人物奥戴尔(G.Odell)为此书所作的序言“微痕分析发展的历程”和高星、沈辰两位石器研究的后起之秀所撰写的本书第一章“石器微痕分析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为我们勾勒出微痕分析发展的简明脉络。它发端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至五六十年代,谢苗诺夫(Semenov)的实验成果在欧美产生强烈的影响,经过若干从业者的实践和推动,微痕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石器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同任何一个科学领域一样,它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人们的怀疑和排斥,还发生过“高倍法”和“低倍法”的门派之争。但经过盲测等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考古材料案例分析中的成功应用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现在我们知道,微痕分析不仅能帮助研究者辨认工具的功能,从而修正乃至避免只从器物的形态判断工具功能并确定类型所可能产生的误区,实现由主观定性向客观实证的转变;而且由于通过该项研究可以提取古人类开发、加工诸如食物资源的各种对象的信息,从而使它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对诠释古代人类生存模式和社会行为很有裨益。
 
实验的方法与意义
 
该书第一章“石器微痕分析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首先介绍了石器微痕分析在中国的发展,并对其几经起伏的艰难历程作了反思。接着高星、沈辰论述了微痕分析在中国考古学中的作用,他们提出,在技术层面,它可以帮助我们破译石器的功能、用途,以此审视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体系中饱受西方诟病的类型学实践,并通过对使用痕迹的辨识对存在争议而又具有关键意义的考古标本作属性认定;在理论层面,针对中国大多数旧石器标本技术特点和类型特色不强的状况,通过辨识工具作用的对象和方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推测古人类所面临的生态条件和资源攫取方式,进而解析古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存模式和社会状态;在学科发展层面,由于微痕分析注重实验、关注标本的保存状况和微细痕迹的观察,因而它对我国考古学向更专、更精和更细的方向开拓以及对实验考古学、动物考古学与埋藏学、残渍分析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将有推动作用。
 
他们还从与国际接轨的视角,提出中国未来微痕分析的努力方向。我很高兴地看到,这两位我国目前在这一学科内的引领者,对该领域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方向和潜力有中肯的分析、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
 
沈辰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石器微痕分析实验的理论、方法和操作规范。他将微痕分析的理论归位到新考古学派的中程理论范畴,强调有关史前人类行为的假说和问题可以通过对考古学数据的严谨分析和模拟实验得到检测和回答。对微痕分析,他描述了3种类型:1.产生、辨识由简单的操作(比如切或刮)形成的边缘痕迹;2.检测不同因素是怎样影响和改变由特定动作而生成的微痕;3.观察任意的、多功能的使用行为产生的痕迹。
 
作者为此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3种实验,于是通过实验分析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描述:学员们在泥河湾盆地采集原料、制作石器,用石器砍伐树木、肢解动物;在实验室内更多的实验按部就班地展开;每个环节都按预先设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每个环节都被记录、拍摄了下来。
 
本书的第3~7章是具体的实验报告和结果分析,内容包括了木质加工对象实验与微痕分析、骨质加工对象实验与微痕分析、刮削运动方式实验与微痕分析、钻孔运动方式实验与微痕分析以及石器捆绑实验与微痕分析。每章都包括实验目的和考古学意义,相关实验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实验设计、程序、方法、材料,观测仪器和记录方式,每件实验标本使用前后的性状介绍等。作者不仅对实验的过程、方式、结果和相关痕迹作了详细的描述,展示了“成功结果”,还对各项实验作深入的分析,如实交待和描述了实验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和对未得到预期结果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改进的建议,这使他们的实验和分析更具可信性和借鉴意义。
 
开拓与创新
 
此书在编排方面有若干值得肯定的地方:作者力求文图并茂,在系统的文字表述之余采用了大量高清晰彩色图版和线图以展示实验过程、方法和各种使用实验产生的痕迹;严格使用统一、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微痕分析术语和标准实验表格;在每个章节都附加了内容翔实的英文摘要;将专业术语和表格作为4个附录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附于书后,因此,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能理解报告的内容并加以运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的内容并非对西方学术体系的简单模仿和验证,还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开拓和创新,例如它确立了实验研究在史前考古中的重要位置;将高倍法和低倍法结合起来进行观测;以团队分工协作的形式对石器的多种功能同时进行实验、观察和综合分析;将不同的工具、材料、使用方式和使用程度等变量纳入同一个实验体系,在同一规范和条件下开展痕迹分析等。这与西方单打独斗式和单体、单项的实验观察相比显然有其特色和优势。对此,奥戴尔在序言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当然,此书和其反映的实验研究项目绝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大有待提升的空间,例如本项实验观测主要内容局限在低倍法的范畴之内,对高倍法涉及过少。我们知道高倍法和低倍法在不同场合各有优势和缺陷,可以互相补充,因而高倍法的应用这一课在未来应该补上,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不过,据悉课题组有计划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和研讨,在更多的实验、盲测的基础上开展对考古标本的观察和研究。我期待他们的实验成果能通过研究实践的检验,更期待由此产生的本书的姊妹篇问世。
 
2004年的微痕分析研讨及其后续工作和由此产生的这部书为我国培养了一支开展石器微痕分析的研究团队,使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有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史前工具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对比资料与操作指南。这些,对我国相关领域基础科学的发展无疑是一项积极的贡献。
 
《科学时报》 (2008-10-16 B3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