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晓曼 刘静 高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8
选择字号:
造一艘“方舟”树一座丰碑

◎编者按

顾方舟是我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他引领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学、免疫学研究及减毒活疫苗的研发,为护佑国人健康、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

在顾方舟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的基础上,创作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绘本《一颗糖丸的奥秘:顾方舟的故事》(以下简称《一颗糖丸的奥秘》),就是向孩子们讲述“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事。

在中国还有许多像顾方舟一样为祖国、为人民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可他们的故事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他们,让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在当下得到更广泛传播,依托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相继推出(共16本),《一颗糖丸的奥秘》是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

在此,本栏目特邀顾方舟的女儿顾晓曼、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刘静和《一颗糖丸的奥秘》作者高文静,分享该书的阅读感受、创作心得,讲述他们眼中顾方舟的故事……

顾方舟(1926—2019)

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0年到大连卫生研究院从事公共卫生防疫事业,1958年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在中国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成功研制出脊灰活疫苗和脊灰糖丸活疫苗,让无数儿童免于致残,为我国最终实现全面消灭脊灰作出巨大贡献。198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1989年当选为欧洲科学、艺术、文学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父亲——

我心中永远的谦谦君子

■顾晓曼

早上起床,看到书桌上那本《一颗糖丸的奥秘》的书籍,我捧在手里,深吸一口带着墨香的气息……父亲,您可安好?

读着这本书,我想起了父亲送给我的书——《使命的召唤》,这是2006年6月(正值父亲八十寿辰)他所在单位和他的学生们为他出版的一本纪念画册。

他在送给我的这本画册扉页上,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小曼,这本画册记录了你爸的一生。送你八个大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爸实践了一辈子,但也没有做好。望你牢记这八个大字,深入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努力实践这八个字,使自己成为一个忠于国家、孝顺父母、仁爱众人、讲求信义、和平的君子。我们共勉吧。”

老实说,当时我对这本画册并没在意,觉得不就是一本影集嘛,画册里的照片和文字我以前都看过,翻了翻就随手放进了书架,对他认真写下的这番赠言也没太留意。

2019年8月,父亲过世几个月之后,我偶然再次翻开这本画册,惊讶地“发现”了他当年留给我的这些文字,读完不禁泪目。

年轻时我曾经很不理解父亲,觉得他总是为别人考虑、自己吃亏,他常讲的一些“大道理”我也听不进去。慢慢地,经历了生活沉淀之后我才懂得,父亲一生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执着于他热爱的医学事业,淡泊名利,朴实无华,他终其一生努力践行的君子品行,在当下这个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是他留给我的最珍贵的财富!

2019年1月,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我献上的悼词是:“您是我心中永远的谦谦君子!”这是我对父亲最深刻的感受。

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心怀大爱、以“无我”之精神利他人的“君子”,在每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父亲总是从“他人”出发,始终把“自我”放在最后。

大学毕业时,父亲本可以去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待遇好、地位高,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

父亲说:“医生的天职是救人,救的人越多越好,一名外科医生一辈子救治的病人数量是有限的,而公共卫生事业却能让千千万万人受益,值得!”每次谈及此事,父亲都会像小孩子一样得意,觉得他的选择更“划算”,而在他的“账本”上,唯独没有的是“个人名利”这一项。

父亲的一位晚辈曾对我说:“我们当医生的都明白,你爸爸当初的选择意味着要放弃多少个人利益,这需要高尚的情操。我现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会给他们讲顾老的经历,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只想着做有名的大夫、自己拥有舒适的生活,却忘了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在昆明领导疫苗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时,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过于恶劣,年轻的科研人员都不愿留下来。为了稳定军心,父亲身先士卒,携全家迁往昆明。1964年,父亲放弃了北京户口,带着奶奶、妈妈、大哥,全家人从北京搬到了昆明玉案山。妈妈说“你爸爸这叫连根拔”。是的,父亲做好了在昆明扎根一辈子的打算。

由于山上的生活条件艰苦,营养跟不上,我的奶奶到玉案山后的第三年就因病去世了。1965年,我的二哥出生在玉案山,我的两个哥哥在玉案山上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由于山上缺乏教育资源,他俩也因此错过了像城市孩子那样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机会。父亲为此一直觉得愧对哥哥们。

在昆明的疫苗基地,像父亲这样三代人都工作、生活在大山里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2010年,在昆明疫苗基地建成50周年纪念大会上,父亲对老同事们说:“为了疫苗,我们奉献了整整三代人!”大家听了无不动容、落泪。

父亲去世后,很多媒体报道了他当年“以子试药”的事迹,全国人民都为之感动。但在我们家、在父母眼里,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

2012年,大哥看了一部央视播放的关于父亲的纪录片后才知道,原来他当年给父亲当过“小白鼠”。我后来也曾经问过父亲:“您当时一点都不担心吗?万一哥哥瘫痪了怎么办啊?”父亲说:“我对我们的疫苗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再说,科学研究要有献身精神,你不给自己的孩子吃,让别人的孩子吃?这太不仗义!”

父亲不仅对自己的品行严格要求,他也希望我们——作为他的子女——脱离小我,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这本《一颗糖丸的奥秘》是作者高文静老师写给孩子们的书籍,内容极富感染力,绘画精美,感谢她的付出和对父亲的热爱。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喜欢。这让我想起父亲晚年回忆起他一生为研制“糖丸”所做的工作时,口中常常念叨着:“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们,我们付出一些,值得!”

今天,我很想对父亲说:“亲爱的爸爸,我懂您!您的要求我一定会努力做到!”相信父亲在时空的彼岸一定能听到我的回答。

爸爸,我永远爱您!

顾方舟夫妇与女儿顾晓曼合影。

顾方舟写给女儿顾晓曼的话。

医者大仁 令人敬仰

——读《一颗糖丸的奥秘》有感

■刘静

拿到还散发着墨香的《一颗糖丸的奥秘》绘本,我有些激动。封面绘图上的顾方舟慈祥地站在孩子们中间,那俊朗的、极富感染力的样子,仿佛就在我面前。几年前因承担中国科协“顾方舟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课题多次采访他后,他那和蔼、淡定的音容笑貌就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心怀敬仰之情,我急切地打开了这本非同寻常的书,图书以“看,这一颗颗小小的糖丸,像不像你平时爱吃的糖果,今天我要给你讲的就是关于这些糖果的故事,它们可不是一颗颗普通的糖丸哟,其中蕴含着神奇的奥秘呢!”这段话作为开头语,将故事徐徐展开,将顾方舟的人生历程一一呈现……

1955年,江苏南通暴发大规模的脊灰疫情,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466人死亡,随后疫情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南宁……危难之际,31岁的顾方舟担起重任,开始对发病机理不清、防治途径不明的脊灰进行研究。不久,他带领团队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为预防脊灰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流行病学资料。

为控制脊灰疫情的蔓延,1958年,在获悉美国脊灰死疫苗上市的讯息之后,国家多部委决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在云南昆明投资兴建脊灰死疫苗生产基地。

随后派出由顾方舟为带头人的四人考察组,赴苏联学习考察死疫苗制备工艺。仅仅数月,顾方舟就敏锐地发现死疫苗在中国生产是一条不可行的路: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实施繁琐。据此,顾方舟毅然上书,否定了已经上马的死疫苗工程,坚定地主张走活疫苗技术路线……

他的非凡胆识,实在令人敬仰!

1960年,为解决庞大人口对脊灰疫苗的需求,原卫生部决定将全国脊灰活疫苗的生产基地由北京转移到昆明。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阶段,各地基建工程纷纷停办,疫苗基地也处于准备下马的境地。原卫生部委派的专家考察组也不认可,因为这里连自来水、24小时供电等最起码的基础条件都不具备。

专家组焦灼地询问顾方舟的意见:疫苗基地何去何从?顾方舟坚定主张并立下军令状:不仅不能下马,而且要加快建设。试想一下,如果疫苗基地工程下马,不仅国家的巨额投资化为泡影,脊灰活疫苗在全国城乡的普及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不知将有多少儿童惨遭不幸,不知将有多少家庭陷入绝望……

他的无所畏惧,是多么的令人敬仰!

实现奇迹靠什么?三个字——豁出去!顾方舟不仅自己豁出去了,还“豁”出了一家三代,他将全家连同古稀之年的老母亲从北京迁到昆明玉案山。

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大山里,他带领全所职工筚路蓝缕,没有住房就住在山洞,没有蔬菜自己种,没有道路自己修,甚至孩子们没有学上,他们就自己办起小学、自己当老师。当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不仅义无反顾地以身试“毒”,还瞒着妻子“豁”出了刚满月的儿子……

他的以命相搏,怎不令人敬仰?!

这就是顾方舟精神——国家至上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的学者风范、不畏艰苦的革命意志、舍身奠基的高尚情操……他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令人敬仰的人民科学家的丰碑,成为我们的楷模。

作为受其恩惠的那一代人,我由衷地感怀。记得有一次对顾老进行访谈,他在全面回顾“糖丸”研发的艰难过程后语重心长地说:“能在中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国家的高度重视,是一个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整整贡献了三代人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守初心、担使命”,我们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需要人民科学家精神,需要它爆发出更强大的时代感召力和引领力,用人民科学家精神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一颗糖丸的奥秘》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顾方舟严谨的科学精神,而且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帮助孩子们一步步了解科学研究的神奇和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同时,书中精美的绘图直观展示了糖丸研发过程,让枯燥、深奥的研究过程变得活泼可爱,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审美趣味。

作者高文静还非常细心地在书的最后放入了顾方舟的年谱,清晰地记录了顾方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不平凡生命历程,读来更清晰、更完整。

《一颗糖丸的奥秘》书封

为一事献一生

——记“人民科学家”顾方舟

■高文静

如果给你一个只做一件事的人生,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是否会放弃北京户口,背井离乡、携家带口迁至偏远云南的深山?你是否会为了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家庭,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你是否会在艰苦环境下,义无反顾、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在创作绘本《一颗糖丸的奥秘》过程中,我的心里始终充满着感动、崇敬——为了脊髓灰质炎的疫苗研制,我书中的主人公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传染病的危害,顾方舟早有切身之痛,他的父亲就死于黑热病。他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的时候,祖国正处于山河破碎、内忧外患之中,那时中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17%~20%,农村人均寿命只有33岁,人们在同一条河流里饮水、洗衣、排污,垃圾遍地,传染病肆虐,每年因为卫生常识缺乏而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

顾方舟对此十分痛心,他明白,公共卫生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如果按照母亲希望的那样,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却能让千百万人受益。在公共卫生学家严镜清教授的影响下,顾方舟大学毕业后毅然踏上公共卫生研究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培养优秀人才迫在眉睫,顾方舟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的学生。在莫斯科,他时刻牢记周恩来总理的勉励:“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起初,顾方舟分配至莫斯科第一医院,但该院没有条件开展病毒学研究,于是他便申请到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继续钻研流行病学。在那里,顾方舟只争朝夕,光实验的小白鼠就用了几千只。四年来,他没有回国探亲一次,最终以优秀论文《乙型脑炎的免疫机理和发病机理》完成学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对病毒的传播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1955年,中国暴发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主要侵犯儿童,轻则致残,重则致命)疫情,人人闻之色变。在南宁最炎热的夏天,家家户户都紧闭门窗,唯恐可怕的“恶魔”偷偷溜进。那时中国还没有人了解这种病,到底有多少孩子患病、病症分几种类型、这种病是如何传播的、怎样才能阻断这种传播,所有研究都是空白。

1957年,留学归国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灰的研究工作。

当时美国和苏联均已研制出脊灰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使用死疫苗的主张在国际上占主导,并且死疫苗已在美国上市。

在赴苏联考察死疫苗的过程中,顾方舟在学术会议上听到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争论,陷入思考。经过一番深入研究,他发现,死疫苗安全且无太多副作用,能够产生抗体、保护个人,但它不能阻止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免疫效价低。而且,死疫苗需注射四次,每只疫苗十几美元,成本是减毒活疫苗的百倍,新中国根本无力承担;而走另外一条路——使用减毒活疫苗,成本低,免疫人群保护效果好,但其安全性受到质疑,很多科学家担心毒力返祖,风险非常高。

到底该采纳哪种方案?反复琢磨后,顾方舟坚定地提出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策略——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开发成本低、效果好的活疫苗。

1959年12月,经原卫生部批准,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顾方舟担任组长。他带领团队到云南的深山创建疫苗研究所,和同事们住在山洞里,在荒芜的山坡上一砖一瓦建成了实验室、动物房和宿舍。

一次,有职工用酒精不慎引发了火灾,顾方舟第一个冲到火海里抢救物资,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被送到医院抢救。还有一次,猴舍发生骚乱,因为一饲养员实在太饿,偷吃了猴子的粮食,顾方舟含着泪水说:“我们可以饿,猴子是做实验用的,绝不能饿着。”

1960年,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当时很多科研人员觉得仅凭一己之力搞出脊灰疫苗简直就是空谈,有人建议这个项目下马。面对困难和质疑,顾方舟没有退却,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刻苦攻关,从细胞培养、病毒培养到检定等,不断探索和实践,完成了国家的疫苗研制生产任务,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造和检定规程,以确保疫苗的安全。

为了研制脊灰疫苗,顾方舟奉献了三代人。那时昆明没有通火车,研究所条件十分艰苦,没人愿意来工作。顾方舟就带头扎根边陲,不仅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接过来,还义无反顾地把全家的户口从北京迁到云南。而在疫苗的试验阶段,他甘愿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作为试验品,以身试药。

1961年10月,周总理视察疫苗的研制工作。顾方舟告诉总理:“如果全国7岁以下的小儿都能接种疫苗,就有希望在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总理听了直起身子,认真地问道:“是吗?”“是的,我们有信心!”总理开心地笑了,接着打趣道:“到那时你们岂不是要失业了?”顾方舟笑着说:“不会,等这个病消灭了,我们还要去研究别的病。”总理拍拍他的肩膀,赞许道:“要有这个志气!”

凭着小小的糖丸,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传染病。2000年7月11日,“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顾方舟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为一事奉献了一生。让我们永远缅怀“人民科学家”顾方舟!

《一颗糖丸的奥秘》内页

《中国科学报》 (2021-11-18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