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建筑学院士的“隐藏身份”

“科学家笔下的航天精神——张履谦院士书法展”在京举办

4月23日,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中国航天书法家协会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举办首个个人书法展 “科学家笔下的航天精神——张履谦院士书法展”。 本次书法展共展出张履谦书法作品92幅,分“领导指示”“航天精神”“对青少年的鼓舞”“诗词格言”等四个专题。[详细]

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

4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散文集《黄昏的神仙湖》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举行。该书收录了徐扬生新近散文作品35篇,记录了他在成长、阅读、工作、旅途、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详细]

张彦仲院士科学文集首发及赠书仪式在北航举行

4月21日,中国航空战略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科学文集首发及赠书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此次结集出版的科学文集,承载着张彦仲的智慧和心血,记录了他数十年来对于科技创新、航空事业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思考,是我国航空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详细]

中国量子计算人才比亿万富翁还少!郭光灿院士发声

“我老是想不通,为什么很多年轻的理工科好苗子上了名校后就不再搞物理研究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在与《中国科学报》的“世界量子日”对话活动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面对“量子计算人才远少于亿万富翁”的尴尬现状,郭光灿提出了“郭光灿之问”。[详细]

袁亚湘:每个人都应该尝试学习一点数学

4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在“墨子沙龙”现场带来了报告分享。报告从国际数学节谈起,就“数学之美”“数学之真”“数学之趣”“数学之难”“数学之慧”等关键词介绍数学的几个重要特点,并阐述了数学的作用与重要性。[详细]

赵国屏院士:我的人生从没赢在起跑线上

 赵国屏笑言自己“从没赢在起跑线上”。但一路并不“顺遂”的赵国屏成绩斐然。他在中国开创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并以此为知识和技术支撑,在2003年的SARS疫情中,组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解析SARS-CoV从动物传人发展到人传人的分子进化规律。2005年,赵国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详细]

杨士莪院士:矢志不渝 为国“听海”

3月19日,杨士莪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杨士莪的一生是为我国水声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听海”的一生。他扎根水声学科教育近70年,推动我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杨士莪的逝世是我国水声工程领域的重大损失。[详细]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从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体化自然循环核供热堆,再到新世纪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及其团队主持研究、设计和建造的3个核反应堆推动了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详细]

桂建芳院士:培育更多优良鲫鱼品种

作为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长期专注于与鱼类遗传育种相关的发育遗传学基础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鲫鱼便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4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培育优质水产新品种4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美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