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和:药学路上的探索与坚守

姚期智院士:AI欺骗引发“生存性”风险

“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当前正快速增长,我们人类是否还有能力管控它?”6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科学、技术与文明的未来——AI时代伦理奇点”国际论坛上,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发表《人工智能的安全治理》主题演讲时抛出这样的疑问。[详细]

徐卫林院士:在奋进“双一流”征程中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表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仍存在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一是学科建设中积累的一些优质科研资源、前沿学术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一流学者在育人上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封闭,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详细]

范先群:敢于创新,通过学科交叉解决医学难题

6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以《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题给全体毕业生上了最后一堂课。“选择医学,就选择了一条与生命直接对话、与病魔正面交锋的道路。”范先群寄语毕业生。[详细]

复旦校长金力:舒适区之外,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

“复旦人不应被惯性和成见所束缚,而要为更美好的世界,去探索未知、跨界破界、创新创造、追求卓越。只有舒适区之外,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6月20日,复旦大学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讲话寄语本科生。[详细]

钱旭红:要为事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预置“三种可能”

6月19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在上海闵行校区举行。毕业典礼上,校长钱旭红院士围绕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危机中育先机,在不确定中创建自己的确定性,以“巨变孕育希望,艰难托举吉祥”为题,为毕业生们讲述最后一课。[详细]

清华贺克斌:通过学科交叉,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空间

作为科学家和高校教师,如何通过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创新思维,提升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6月18日下午,在国新办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就上述问题谈到,要通过学科交叉,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空间。[详细]

王小谟:拼命造出“争气机”

“就这些材料,看你们能不能弄出名堂来!”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时的傲慢,深深刺痛着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心。“中国人也要有自己的三坐标雷达!”关键技术支持的突然中断,让初入研究所的王小谟认清了眼前严峻的形势。[详细]

纪念王大珩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在清华开幕

5月28日,“筑光为梦矢志兴邦——纪念王大珩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开幕式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举行。展览分为“自强不息求学路”“筚路蓝缕铸光魂”“高瞻远瞩谋国策”“育才铸器光华夏”“白首同心为家国”“风范长留励后人”等板块,全方位展现王大珩波澜壮阔的科学人生。[详细]

拼了!为深空探测“开荒培土”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全面启动,年近六旬的叶培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这是我国航天发展第三个里程碑的开篇之作,叶培建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国际上对相关技术严格封锁,经费紧张,资源匮乏,没有队伍,没有经验,甚至连怎么飞到月亮都不知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