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觉:一生求新只为摆脱“洋拐棍”

何继善院士向中南大学捐赠价值3800万元公司股权

7月1日,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与中南大学签署捐赠协议,将其持有的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评估价值近3800万元),无偿捐赠给中南大学,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何继善及家人、中南大学校领导、继善高科相关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详细]

姚期智院士:AI欺骗引发“生存性”风险

“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当前正快速增长,我们人类是否还有能力管控它?”6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科学、技术与文明的未来——AI时代伦理奇点”国际论坛上,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发表《人工智能的安全治理》主题演讲时抛出这样的疑问。[详细]

徐卫林院士:在奋进“双一流”征程中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表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仍存在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一是学科建设中积累的一些优质科研资源、前沿学术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育人优势,一流学者在育人上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封闭,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详细]

丘成桐:加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主席丘成桐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推动了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本质的理解。丘成桐强调,当今世界仍然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汇聚一堂,应对全球性挑战。[详细]

专访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做研究不是赶时髦

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院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做研究不是赶时髦,对新型高校来说,关键是如何做好自己选定的学科方向。谈到大湾区大学的发展时,他表示,数学+人工智能是湾大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他期待在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的引领下,湾大未来能在数学+人工智能领域有大的作为。[详细]

刘昌胜:做时代的“解码者”“行动派”“弄潮儿”

“作为在伟大时代浪潮中淬炼成长的‘强国一代’,你们是民族复兴伟业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愿你们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规律,‘向新’而行,图南致远,引领时代发展!”6月28日,上海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在宝山校区举行,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寄语毕业生,并提出三点希望。[详细]

专啃“硬骨头”的“选矿王”余永富

余永富,长期从事我国难选红(磁)铁矿石,铁、稀土、铌、萤石大型多金属共生矿石,铜、铅、锌硫化矿石选矿研究,研制出国内外独特的选矿新工艺,首次提出在中国铁矿山开展“提铁降硅”研究的建议,对中国高炉实现“精料方针”有指导作用。[详细]

王小谟:拼命造出“争气机”

“就这些材料,看你们能不能弄出名堂来!”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时的傲慢,深深刺痛着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心。“中国人也要有自己的三坐标雷达!”关键技术支持的突然中断,让初入研究所的王小谟认清了眼前严峻的形势。[详细]

纪念王大珩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在清华开幕

5月28日,“筑光为梦矢志兴邦——纪念王大珩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开幕式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举行。展览分为“自强不息求学路”“筚路蓝缕铸光魂”“高瞻远瞩谋国策”“育才铸器光华夏”“白首同心为家国”“风范长留励后人”等板块,全方位展现王大珩波澜壮阔的科学人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