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碧海寻声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记者 李晨阳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准备入水。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供图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导研发的机械手正在抓取水下生物。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供图

母船与“深海勇士”号的交流,就像聊微信,在弹出的窗口上,文字、图片、语音,你来我往。而这每一句简洁的对话,都是中国水声通信科技力量激荡的回音。

据专家组统计,“深海勇士”号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尤其在水声通信、自动控制方面显露出独特的优势。这些突破不是来源于封闭的堡垒,而是打破藩篱、开放合作的结晶——中科院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中的3家共建单位: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携手创造了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成绩。

“我希望越来越多事实证明,我们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王小民说。自成立以来,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万米无人深潜器等重大装备研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时光回溯到5年前。

那是当时看来无比寻常的2014年8月18日。在北京市三里河路中科院机关大楼的7层会议室里,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在全院领导干部和科研骨干视频大会上宣布:正式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建设卓越创新中心、创新研究院、大科学研究中心和特色研究所等四类新型科研机构。

此时,中科院拉开了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启了一场触及体制机制核心命题的深刻革命。

在分类改革的浪潮中,很快掀起了第一波浪花。

海洋领域科技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和海洋利益拓展的重大战略,与此同时,我国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器件却几乎遭到全面封杀。扼颈之痛下,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作为改革的首批试点之一,背负厚望,应运而生。【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