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3-21
选择字号:
“小柯”秀

 

《细胞》

I型干扰素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塑造大脑皮层发育和行为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Anna V. Molofsky研究团队发现,I型干扰素(IFN-I)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塑造了大脑皮层的发育和行为。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研究人员在发育中的躯体感觉皮层(出生后第5天)中发现了一种IFN-I反应性小胶质细胞,这种小胶质细胞会主动吞噬整个神经元。在部分剥夺胡须诱导的皮层重塑过程中,这一群体会扩大。IFN-I受体的全面缺失或小胶质细胞特异性缺失会导致小胶质细胞吞噬溶酶体功能障碍和核DNA损伤的神经元聚集。

在小鼠和斑马鱼中,IFN-I的功能增益增加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吞噬,并限制了DNA受损神经元的积累。最后,IFN-I缺乏会导致皮层兴奋性神经元过多和触觉超敏。这些数据确定了神经元吞噬小胶质细胞在大脑发育关键窗口期的作用,并揭示了大脑中典型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平衡功能。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2.020

《癌细胞》

新研究改进大肠杆菌诱导的大肠菌素突变检测

荷兰马克西马公主儿科肿瘤学中心的Ruben van Boxtel等人,改进了类器官和结直肠癌中基因毒性大肠杆菌诱导的大肠菌素突变检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癌细胞》。

研究人员将肠道类器官与产生colibactin毒素的pks+大肠杆菌株(EcC)共培养,发现了在结直肠癌中也能发现的突变特征。尽管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含有pks操作子并能诱导双链DNA断裂,但它仍是一种常用的益生菌。研究人员利用基于colibactin毒素诱导突变序列特征的分析框架,确定了EcN和3种源自结直肠癌的pks+大肠杆菌菌株的诱变性。包括EcN在内的所有菌株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诱变活性。

此外,将单个突变归因于colibactin毒素的机器学习方法显示,colibactin毒素诱导突变的患者确诊年龄较小,而且colibactin毒素可诱导特定的APC突变。这些方法可以在12%的结直肠癌基因组甚至是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中,灵敏地检测到colibactin毒素诱导的突变,向精确定位不同pks+大肠杆菌菌株的诱变活性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4.02.009

《物理评论A》

通过量子芝诺动力学实现量子粒子在势中的隐形传态

近日,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Isabel Gonzalo研究团队,通过量子芝诺动力学实现了量子粒子在势中的隐形传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A》。

研究团队揭示了量子粒子隐形传态的可能性,这是一种与量子态通过纠缠隐形传态迥异的现象。理论上,隐形传态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将粒子置于静止状态,使其远离势阱或势垒的平衡点,并持续监测其是否维持静止。这种量子芝诺动力学有效抑制了加速,表现为经典拐点的消失和另一个拐点的出现。若存在其他拐点,通过增加测量频率,其出现概率可趋近于1。此现象犹如科幻小说中的瞬间传送:粒子始终静止,在拐点间路径上无踪可觅,从而节省了行走时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9.032207

《中国科学报》 (2024-03-21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