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钢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7
选择字号:
物候历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秘笈”

■南钢

物候历,亦称自然历,是以自然界中生物和非生物的物候现象为指标来表示一年中季节来临早晚的一种日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原始历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编制和应用物候历的国家,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夏小正》一书,即记载物候、气候、天象、农事等的物候历。之后,伴随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形成,物候历又被逐渐载入国家历法之中。

物候历不仅内含着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和看法,成为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浓缩,彰显了其伟大创造精神,而且成为农业社会安排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乃至政治活动的重要准则,这一以自然时序统领社会发展的模式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价值取向。

如今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时序虽仍是农业生产应遵循的基本法则,但已经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决定作用。在此背景下,造成人类日益远离自然、疏远自然、隔绝自然,甚至把自然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立物,其结果是自然的地位被矮化、自然的价值被窄化、自然的意义被弱化,最终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全球之所以共倡生态文明、共推生态治理,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引导人类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共享自然。

就此而言,《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一书以日历形式,通过时间的徐徐打开,把读者置于自然物候的变化场景中,从而感悟自然之大、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和自然之象,重塑新时代的友好和谐共享型自然生态观,堪称认识自然百科全书的一部宝典。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物候关键字为纬,把人们带入寒来暑往、四时更替、风花雪月的意境中,为人们全面认识大自然提供了基本途径。

大自然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其存在形态如何、怎样发展变化、有何规律可循,物候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标志和表现、地域差别何在等,都是物候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在本书中,通过每个节气认识一个物候关键字、各地物候记录展示、与关键字相关的知识趣答等,向人们展示了物候学的基本知识和自然常识。特别是在节气的更替过程中,通过“假如生活在……”这一设问悬疑方式,让人们能切身感受到历朝历代的气候冷暖变化趋势,展示出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史,有助于读者纵向把握自然物候的变化规律。

书中还将与每个节气或物候相关的名言名句、字源释义、历代思想等融于一体,方便人们从历史、文化、心理等层面深入把握物候学生成的内在机理和文化基因,从而为读者全方位地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本书既向人们普及了物候学的基本知识,也为部分对物候学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

因此,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日历,而是兼具了日历、手账、科普、探究等功能,它不仅关注人们对物候的体验感悟,更注重对物候的观察记录、实践探索和比较分析等,特别是强调连续性的以年为单位的长周期观察记录。为此,书中专门附带了观测记录表及观测指南,涵盖了动物、植物、日影、气象水文、时令美食等五大主题。这表明开展物候学研究既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又要有坚强的毅力,而这对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只要坚持不懈地观测记录,一本日历便能记录大自然的变迁史”“这样年年进行观测,用多年的观测结果计算出平均日期,按照物候现象出现的先后次序编排,就能成为一个地方的自然历。千千万万个不同地方的自然历汇聚起来,将形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地球日志”。

翻阅本书,可以看到,历史上的自然观察家,包括郭守敬、吕祖谦、竺可桢等,正是通过长期观察记录而最终成就了我国物候学的理论体系。

本书针对四个季节,分别以“开往春天的列车”“寻找‘中国热极’”“追寻秋天的足迹”“探秘‘冷酷仙境’”四个主题描绘了四季景观路线,旨在带读者追寻四季脚步,行遍壮美中国,既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探究热情,也契合了当下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对物候学家的设计上,采用了独特的朋友圈形式,以几位同时代好友的留言互动来展现物候学家的风采。

本书还根据四时的变化,分别采用绿、红、橙、蓝四种颜色来体现每个季节,既反映出四季的基本特征,也暗含了物候变化的发展趋势。

本书另一个特别之处是读者可以通过扫码下载“物候相机”上传相关的观测数据和记录,参与到中国物候观测研究中。

无疑,让物候历走进我们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发现自然、共享自然的过程。

《中国科学报》 (2022-01-07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