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双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9-17
选择字号:
制药产业链“呼唤”临床医生参与

 

蒋志海制图

■本报记者 张双虎

“我国和国际制药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于新靶点的发现,要实现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必须解决自己‘发现靶点’的问题。”近日,在临床肿瘤学新进展暨抗肿瘤药物创新研究论坛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黄晓军指出,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让一些优秀的教授、医生不仅能看病,还可以成立公司,让他们对疾病的理解最终转化为对相应靶点的认知。

近年来,我国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发展快速,在肿瘤新药研发方面,我国去年批准上市了抗肿瘤药物19个,今年上半年又批准了18个。并且在国际创新药及临床指南领域,也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临床医生应该学会“跨界”

“以临床价值、临床问题为导向,就要更重视临床医生、教授的作用,把他们的重要性‘往上提’,而不只是停留在临床和研究层面。”黄晓军补充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王洁的赞同。她认为,应该允许和鼓励医生、教授“跨界”发展。

“在国外,很多教授可以到药企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回到医学院或医院。”王洁说,“新药研发以及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面,都应该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闭门永远造不好车,未来的医药创新一定是科学家、临床医生和药企共同合作的结果。”

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曾是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任教期间他还创办了公司。现在,除在亚盛医药任职,他还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兼职教授。他同样对医生、教授在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自由“流动”充满憧憬。

“美国鼓励教授创办公司,一是鼓励教授作为公司创始人,把自己的专利或Know-How (专有技术、技术诀窍)转化为产品。二是教授可以持股、任公司董事或首席科学官。”杨大俊说,“现在中国有政策鼓励,但还会面临一些具体的、细节性的问题,比如科学家如何与研究机构签订责权方面的协议、如何为专利定价等。”

“我相信,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也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只要是利于临床发展的、能让病人获益的,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沈琳认为,肿瘤精准治疗时代已经到来了,临床上更需要精准的药物。同时,联合化疗、联合靶向、多靶点药物研发都迫在眉睫,这对药企和研发机构都是挑战。

以肺癌为例,和其他癌症相比,肺癌的靶点很多,药物也很多,但怎样能精准应用与精细化分层,这是全球肺癌研究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多种药物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更需要临床医生提出精细化、全程化的管理方案。

“希望这个过程中有科学家、药企和医生参与,把临床遇到的问题变成科学问题,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在不同的人群、治疗阶段找到靶点。”王洁说,“这不是单靠药企就可以做好的,也不是临床医生凭空想出来的,需要多方合作,甚至是全球合作。”

期待中国有更大的话语权

利好的消息是,近5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成为全球的PI(药物临床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人),但与国外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中国的病人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如果我们有国际上没有的数据,或者数据与国际上其他研究机构有差异性,还是会得到国际认可的。”杨大俊说,“临床数据非常重要,我们做新药必须依靠临床导向和临床数据。”

“以临床价值、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新药研发,能让中国医生更多地领导这些研究,在全球肿瘤研究领域发出更强的声音。”王洁说。

但现实问题是,多数医生或教授没有强烈的商业意识,这不利于创新药物的研发。

“医生、教授要主动成为制药产业链的一环。”黄晓军补充说,“只有中国医生的临床与科研水平上来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制药强国。”

立足全球,很多疾病中国病例数量特别多,比如鼻咽癌,针对中国病例的特点和病人的需求研发新药,未来中国会有较大的话语权。

“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要改变观念。”沈琳说,“中国贡献这么多病例,有这么大的市场,对这些方面进行挖掘,可能是未来创新的源泉。相信未来几年,各界人士携手努力,一定会改善中国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为肿瘤治疗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中国科学报》 (2021-09-17 第3版 医药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