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19
选择字号:
学科交叉新视角:从“学科”到“学块”

 

吴超

在中国宋代,就出现了“学科”一词。在西方国家,13世纪出现了discipline一词。学科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用于指称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局部、分支体系,表示科学知识的类分划界;二是用于指称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科目;三是用于指称高校的学术建制或学术组织;四是用于指称科学研究项目申请、成果评审的学术范畴。千百年来,世界范围的无数学者都认可和共同使用“学科”这个术语,有了它,学者们可以大体勾勒出所从事研究与应用的知识范围。近数百年来,科学更多的是呈现不断分解之势。因此,大家更加习惯学科一词的使用。

随着学科的不断延伸、细分、侧生和增多,现在全新的独立学科创生越来越少,以至于更多的新学科是由已有多个学科交融孕育而成的,这些新学科被称为交叉学科。研究学科学的人,为了表征新学科的创生规律,就归纳出一些交叉学科的创生模式,并经常用简单直观的集合或几何图交叉加以示意表达,这类表达方式被外行人或寻求简单化的管理者误解和误用,让很多人认为交叉学科就是现有多学科的几何交集,学科交叉的形式是有限的、是可以图示化的,等等。基于上述的误解,进而产生交叉知识是可以预设的观点。

对于交叉新学科的人为预设和判断,仅仅是适合大交叉形成的新学科雏形的创建,但对于海量具体项目的科学研究动态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各种知识交叉形式,则是无法完全预先得到的,即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交叉形式。因此,在讨论交叉学科时,应该首先明确交叉概念,是大交叉、小交叉还是微交叉等。

上述情况也说明“交叉学科”一词的局限性,学科学研究者谈学科交叉时通常是指大交叉学科,这种学科交叉不适合具体项目研究的小交叉和微交叉。如果用大交叉学科的管理范式来套用项目科学研究的知识小交叉和微交叉,就可能出现矛盾和不适应,此时要表达具体项目研究的知识交叉,就需要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为此,必须采用无学科痕迹的非知识交叉分类体系的思路,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交叉学科产生知识的不可预设性,才能体现交叉形式不能穷尽和无止境的特点。基于这种思路,本人经过长时间思考,提出了由非知识性“学块”和“学块矩阵”的新概念来包容各种未知的知识交叉模式和构成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并首次提出学块(science chunk)和学块矩阵(science chunk matrix)的新概念。

所谓学块是由学界约定俗成的多门已有学科知识发生质变融合而成的新知识集合体。具体一点说,就是在某一范畴内,多种多样、不分学科、关系不确定、特征结果未知的知识集合或知识场,其中隐含着无数种知识交叉形式。学块矩阵就是由学块组成的矩阵。学块可大可小,可以包括无数种知识交叉、学科交叉的形式。学块类似积木或模块,可以排兵布阵,形成丰富多彩的格局,也可以用数学矩阵加以表达和开展运算。

学科和学块在表达知识内涵、知识分合、分类象形、交叉模式、知识边界、数学可表性、运算可能性、适用性、成熟度、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从学科和知识交叉的视角,非知识性学块更适合项目研究的分类和管理,学块不失为一种表达交叉融合的新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中国科学报》 (2021-08-19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