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于玥晗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17
选择字号:
南京大学以书院制为载体创新育人模式
让“大先生”和“大学生”离得更近

 

本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于玥晗

不久前,已经年近七旬的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赵曙明来到南京市江宁区的一片农田。在这里,他撸起袖子,下地又干了一次农活儿。

年轻的时候,赵曙明曾在农村工作了4年,还担任过生产大队长和支部副书记。然而此次下田,赵曙明并不是只想着要重温当年的岁月,因为他的身边还有100多名跟随他而来的南京大学大一学生。

此刻,赵曙明更重要的身份是该校行知书院的院长,正是这个身份,把他和身边的这些年轻学子们的距离拉得很近。

让学生受到“大先生”熏陶

赵曙明所在的行知书院是南京大学新生学院下设的六所书院之一。说到这些书院的故事,则还要将时针拨回到一年以前。

2020年秋季开学季,为配合学校的大类招生培养计划,同时帮助学生走好大学生涯的第一步,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新生学院。学院下设六个书院,由学科相近的学生组成,新生跨进校门后,首先进入各自的书院学习和生活。

“过去,学生一入学就进入专业学院,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大学及所学专业的认知并不清晰,对学涯和生涯缺乏思考和规划。”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该校新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蒋恩铭表示,对于一所现代大学,启用书院制教育模式,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本科生凝聚在一起,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初入高等教育大门的青年学子强化自我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在选择各个书院的院长时,着实花费了一些心思。最终,周宪、赵曙明、邢定钰、沈树忠、祝世宁、李宣东等六位学者担任了院长一职。他们中既有学识渊博的两院院士,也有著作等身的文科资深教授。南大校方希望以这些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新生学院的发展。

然而问题是,仅仅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坐镇学院就可以影响普通学生吗?要知道,虽然高校书院制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已有学者指出,目前部分国内高校的书院制更多强调的是在学生管理模式上的书院化,其本应该发挥的育人效果并不明显。

“结合新生学院的育人理念和培养定位,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拉近‘大先生’们和大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管从知识层面还是人格层面,都能受到这些‘大先生’的熏陶与感染,这也是我们进行书院制改革的重要目的。”蒋恩铭说。

知名学者的作用难以比拟

作为一所高校,教学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于是,南京大学的相关改革也首先发生在这个领域。

比如伴随着新生学院的成立,南京大学于2020年秋启动了一项“科学之光”通识课程项目,由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咖”领衔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以及各领域顶尖学者走进新生学院,帮助青年学子了解学科、确立学术志向。

“坦白地说,目前国内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接触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习本身,很少涉及对科学本身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精神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蒋恩铭告诉记者,“科学之光”通识课程开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跨越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间的界线,在学生心中点亮科学这盏明灯。“这也是我们将其命名为‘科学之光’的原因。”

在这一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各书院院长为代表的知名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安邦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讲授的《地球科学探索与实践创新之路》为例,该课程就受到了学生的普遍热捧——

“6600万年前,恐龙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要揭示恐龙灭绝的原因,还要从地球科学讲起——如果将地层比作是一本‘天书’,其中蕴含的化石便是书中的‘文字’。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通识课的价值。”讲台上,沈树忠刚一开口,就吸引了在座的100多名新生。

“然而,恐龙灭亡的原因最早却是由物理学家和地理学家发现的。他们依据火山灰样品中某种天外元素异常丰富的状况,提出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假说;地层学家还与古生物学家接力研究,像破案一样找到了撞击的具体地点。”沈树忠说,“这也是我们欢迎不同专业学生上这门课的意义。”

王牌专业的顶尖学者给非本专业的大一新生上课,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

“正相反,我认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大一新生拓展知识面、认识和了解科学,适应从高中生数理化学习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转变;另一方面能让年轻学生更直接地领会科学家的敬业精神,激发对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沈树忠说。

蒋恩铭也在受访时直言,在对学生影响方面,知名学者由于本身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其发挥的作用是普通教师难以比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将一门通识课程清晰、准确而又通俗地传达给学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处于学术前沿的学者如果愿意做这些事情,他们的视野和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也是顶尖的。”

“很多时候,真正高水平的大家才能把那些面向大众的内容讲得更加吸引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 蒋恩铭说。

“你们如有兴趣,找我下棋”

在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大先生”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仅限于课堂上。

在前文中,赵曙明之所以要带100多位大一学生干一次农活儿,原因就在于他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目前的学生大多在城市里长大,对很多农作物都不了解、不认识。“这次我带着同学们走进农村,听讲解、种黄豆、割油菜籽、磨豆浆……让学生们真正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生活,体验农村怎么种粮食、怎么收割,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体会劳动的辛苦。”赵曙明说,“学生不能只通过书本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职业规划都有帮助。”

此前,蒋恩铭曾参加过一次安邦书院组织的学生座谈会。会上,作为院长的沈树忠向学生们讲述了他成长的经历。此外,特别喜欢下围棋的他还公开向学生们发出邀请:“你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找我,咱们一起下。”

“我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学生真的去找沈院士下过棋,但这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蒋恩铭说。

此外,从教20余年的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也时常与学生们交流分享职业道路和人生选择的经验。“老师,想转专业怎么办?”“下一步是求职还是深造?”“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面对学生们因身份转变产生的迷茫,他常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现身说法。

……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校中,我们有大批学识和人品均十分突出的优秀学者。这些学者本身也十分愿意和普通学生进行交往,但在当前的高校师生结构中,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不够畅通,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自然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蒋恩铭说,正因为如此,如何为拉近“大先生”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条件,这是高校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21-08-17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