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旭东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10
选择字号:
答辩会上评委问题有错怎么办

 

■徐旭东

本年度研究生答辩的第一个高峰期已收尾,一边是通过答辩的研究生们高兴地提交毕业和学位申请材料,一边是教授们从“烧脑”的答辩会日程回归原有的工作节奏。教授们相互参加答辩会,既完成了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收到了交流思想、促进友谊的效果,这自然成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一大乐趣。

回想20年来参加研究生答辩会的经历,自己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导师,到如今答辩会上评委中的“老运动员”,感觉研究生们的总体差异并不大,大多精心准备、谨慎回答,倒是教授们在答辩会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据我观察大致有几个类型。

夸奖讨教型。出口即是一番夸奖,诸如论文水平高、工作量大,然后表示自己是外行,希望讨教几个问题,如果那名研究生的导师是院士,则更要声明,“我是来学习滴!”

隔靴搔痒型。提一些有关无关的问题,譬如学生做的是南水北调东线的生态问题,他就请学生谈谈对南水北调西线的看法,或者东西南北一番评论。最后抛出一个问题:假如让你继续做下去,你认为这个研究还可以怎样深入?

这个问题如此“易学”,以致曾有某位大教授要求在场的研究生学习提问,有位研究生张口就来:“你认为这个研究还可以怎样继续做下去?”

写作规范型。首先肯定论文的优点,然后询问一些实验情况,最后逐项罗列论文题目、摘要、综述、章节排列、标题、图表、参考文献的问题,建议正式提交论文之前注意修改。

考查探讨型。一是考查知识点、指出某些概念误用;二是询问或质疑研究方法、实验细节,探讨结果是否可靠;三是提出建议,指出还有哪些方面可关注、可深入、可提高。

劈头盖脸型。直指论文写作问题、实验问题或者报告陈述问题,有的长篇大论,有的层层诘问,说到“忘情”,被答辩会主席忍不住提醒把握时间。要是碰上答辩会主席滔滔不绝,那也就全场无奈了。

我三十出头的时候,参加答辩会十分认真,仔细阅读送来的论文,即使对于跨领域的论文也力求读懂弄通实验内容、逻辑关系,努力发现论文中的缺陷,试图帮助对方完善后续工作。

但也会被一些错误和漏洞激出一肚子火气,难免有“劈头盖脸”之嫌。年头久了,反躬自省,发现事先只看一下论文摘要才是“利人利己”之举,这样不至于带着情绪参会,在答辩会现场提出两三个温和而有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

再说毕业生。绝大多数研究生准备答辩都很认真,反复修改、练习,有的实验室还让毕业生预演练,所以陈述环节大多有不错的表现。因事先无法知道评委提什么问题,质询和回应这个阶段就主要看答辩人的知识储备、对于科学问题的思考与研究结果的理解以及现场反应能力了。

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专门研究一个问题几年时间,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成为真正的专家,所以不应该惧怕评委的诘问。但是,任何人都有知识盲点,有的知识点答辩人不熟悉在所难免,何况评委教授毕竟是学界“老炮”,见多识广,要问住年轻后生还是游刃有余的。

可是,如果碰到评委的知识盲点,大教授问错了,或者压根儿没搞懂答辩人讲述的内容,问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答辩人该怎么办?

我见过和听说过的答辩人的反应各式各样,最极端的情况是答辩人怒怼评委教授,教授愤然起身,拂袖而去。当然,很快会有人把教授拉回来继续完成答辩,否则大家都不好交代。

论文答辩不仅是考查研究生科研成果、能力和知识的环节,也可以说是体现其情商、智商的环节。粗略总结那些比较明智的做法,供学生们参考。

(1)对评委提出的问题,即使有错,要保持认真状,不妨略迟疑片刻,分清情况考虑应对。

(2)如果问题的错误在于没有理解你的研究方案、实验结果,那么可以抱歉地说自己没说清楚,重新把原委说明白,双方也就释然了。

(3)如果评委不幸暴露了知识盲点,那么你要慎重了,记住你是被考评人,切不可让评委尴尬,反应快的话能绕着作一些回答,反应慢迟疑得时间长点也不是大问题,因为提问的评委很快会从现场的反应中觉察到什么,或许会主动做一些纠正,尴尬总会风轻云淡地掠过。

(4)如果是评委对研究结果有不同的解释,而他的解释显然是基于对有关背景了解不够,那么首先要表示认真思考评委的意见,然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试着做一点解释,但一般点到为止,不要争执。

很多时候,教授之间的讨论、补充和相互提醒会帮你化险为夷,有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还有最后允许导师补充说明的环节,所以只要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过硬的,答辩的研究生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中国式的研究生答辩自有适应国情的理由和许多有趣之处,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也不妨考虑做一些改进。

譬如,答辩会过于集中,大家都没有时间仔细审查和消化学位论文,难以认真考查答辩人的成果和水平;评委专家都是答辩前临时邀请的,而不是在几年培养过程中多次碰头了解进展的。这些都可能导致答辩会现场遭遇那些尴尬。

不过,一切都在进步和完善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中国科学报》 (2021-06-10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