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帅雯霖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2
选择字号:
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难民》,[美]阮清越著,陈恒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定价:38元

■帅雯霖

歌德说:“未曾在长夜恸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这句话用在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难民”这两个字,从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字面上的意思,对难民来说,除了身体的颠沛流离和精神的创伤,更惶惑的是心灵的无所依傍。

自1975年越战结束,因战乱、贫困等原因,共有200多万越南人乘船逃离越南,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震惊世界的“越南难民潮”。他们像沙丁鱼般挤在狭窄的空间内,经历了万千险阻,大量难民在恶劣的环境中死亡。有幸活下来的,则被送入难民收容所,长时间地等候愿意接收他们的国家的审批,这一等,又是数年。

作为越南战争难民的亲历者之一,阮清越以难民+移民+文学的视角进入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越南难民带着战争创伤记忆的生活中,勾勒出了一幅在美越南难民的众生相。

《难民》是阮清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据说,阮清越最早找到出版商想出版这部短篇集时,出版商认为短篇小说销路不好,建议他先出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就有了他一炮而红的长篇小说《同情者》。《同情者》的写作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难民》这部短篇小说集从动笔到出版花了20年,凝聚了他的心血,这才是他写作的开端和初衷。

这部作品由七个故事组成。《黑眸女人》中上年纪的黑眸女人一直停留在亲人死亡的阴影中,25年过去了,它一直没有消失;《移植者》中对假冒器官捐赠亲属者的真诚信任,到意识到被欺骗的无措;《美国人》《别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的迷失——越南人抑或美国人?《祖国》中对于分离在越南和美国两国亲人之间的血脉联系与隔膜……

阮清越的这本小说没有像他之前的长篇小说《同情者》那样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死亡的惨烈场面,题材是日常生活,表现一群从母族文化中被生生剥离出来的人,在一个新的土壤中顽强生根的过程。他们一边努力地适应新的生活,一边又深切地回忆着过去,牵挂着故土——那已经是他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作者的文字较为克制,整个作品读来清晰顺畅,并没有想象中的沉重叙事,在不动声色中把平静的日常家庭生活虚掩在战争留下的创伤,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冲突中。

阮清越,1971年生于越南邦美蜀。1975年随父母从越南逃难至美国,在难民营度过一段时日后,全家定居加州圣何塞。199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英语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至今,现为英美研究和民族学、比较文学教授。

2016年他凭借长篇小说处女作《同情者》,一举拿下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在内的诸多国际大奖。同年,其非虚构族裔研究作品《从未逝去:越南和战争的回忆》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2017年,他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被公认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作家。2018年,阮清越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摆脱了他的阶层,成为越南难民一代自强不息、融入美国文化实现“美国梦”的优秀代表。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看到他在移民身份认知等方面十多年的田野研究成果,每一篇作品都是真诚赤裸的叙述,克制地表达复杂情感,审视了战争创伤、自我认知的危机以及记忆的珍贵与脆弱。

阮清越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作品本身思考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个人的命运,这也是永恒的人性话题。

首先是身份的认知。阮清越作为所谓“一点五代”越南裔美国人,他的自我评价是“生于越南,美国制造”。他们大多出生在越南,童年时代开始了流亡生涯,并在美国接受了良好教育。

这批人既没有初代移民那种背井离乡的决绝感,又无法像之后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出生在美国的移民后代那样,卸下故土的历史包袱。用阮清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世界,一半留在越南,另一半离开了越南”。在抵达美国后,又像他笔下人物所烦闷的那样:我们不属于这里,却又只能属于这里。

其次,为反思越战提供了新角度。与以往美国大量的反思越战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不同,如著名导演科波拉的反思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看到的是美国英雄或是被扭曲的美国英雄,看不到有血有肉的越南人。

《同情者》《难民》中则构筑了一个越南人的越战,作为亲历者无隔膜地描写难民生活,给传统的美国主流文化审视和反思越战、认识难民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阮清越对于他个人的难民身份从不避讳,童年在难民集中营的生活,以及难民船上的死亡和难民营无望的等待,在他的心灵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迹。他以感同身受的立场,还原了这场战争的创伤;他的难民文学是责无旁贷地为难民发声,同时将难民叙事与移民叙事区别开来。

第三,反对战争,呼唤和平。阮清越曾在其非虚构作品《不朽:越南和战争的记忆》中写道:“所有战争都会打两次,第一次是在战场上,第二次是在记忆里。”战争不仅打在记忆里,还将人囚禁在现实中。

历史会被不断遗忘,可它又必须不断地被书写。因为唯有如此,它们才能减少被遗忘,减少悲剧再次发生的可能。

《中国科学报》 (2021-04-22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