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2
选择字号:
从“都市的北京”到“自然的北京”

《北方有棵树》,欧阳婷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出版,定价:75元

■本报记者 张文静

你有多久没有抬起头来认真观察过一朵云的形状?你有多久没有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鸟儿的歌声?回家路上,你会与多少棵树相遇,它们在这个春天开出了怎样的花?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花慢慢凋谢了呢?

北京这座城,高楼林立,人潮汹涌。生活在其中,人难免步履匆匆,无暇四顾,对身边的草长莺飞、花开虫鸣浑然不觉,仿佛自己与它们并不在同一个时空。然而,我们究竟是缺少自然美景,还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欧阳婷,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媒体工作者,她对这个城市中自然的感知似乎更敏感一些。这种敏感是她性格的一部分,也是刻意追寻的结果。北京雾霾特别严重的那个冬天,深忧于我们身处的环境,她找出了自然文学作家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来读。那是一个分界点,让她从略识一些草木到真正发愿以至行动起来,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辨识它们。

自那以后,她一边梳理西方自然文学的脉络,慢慢读下来,一边翻看图谱,习得这些作家眼中、笔下出现过的植物。与此同时,她走出家门,观察身边的风景,踏足于小区、园林、郊野、植物园,日复一日,季复一季,去看、去识记、去积累。这些积累下来的文字、照片、感悟、心情,全都凝结在了她最近出版的自然文学作品《北方有棵树》中。

欧阳婷说自己总感觉有两种北京,一个是“都市的北京”,另一个是“自然的北京”。前者具有吞噬性,让你有一千种理由抱怨它的不宜居,而后者,真是太丰富了,足以慰藉陷在干涸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这些年来,她很少去往那个“都市的北京”,而只要有时间就漫游在“自然的北京”之中。

她是如何走进并享受“自然的北京”的?她的经验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中国科学报》:《北方有棵树》一书是按照1~12月的时间线索来写作的。书中记录,你在三四月份的自然观察活动是尤其丰富的。今年三四月份,你的自然观察计划是什么?

欧阳婷:今年春天,我想重点观察一下树的春芽。我在书的开篇中就写到树的冬芽,我很想对芽做个持续的观察。

三月份,我拍了好多春芽刚刚绽开的照片,那时树都还没有开花,叶子刚刚有一点雏形,那个状态特别有意思,形态也非常好看。那些小小的叶芽或者是刚刚有一点花朵雏形的花芽,镶嵌在树枝上,比真正开花时还要好看,还要惹人怜爱。

我还去观察了这些小叶芽是怎样折叠起来的,比如鹅掌楸,它的叶子叶梗很长,但它在芽中酝酿时,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清晰完整的叶子形态了,它的叶片先沿着叶脉中轴线对折,叶梗也呈90度弯折起来。你想它的叶梗得有多么柔韧,才能被这样包裹在芽里啊!让人不禁感慨,植物的结构是如此精巧神奇。

《中国科学报》:你很喜欢看植物的细节。

欧阳婷:是的,对自然的感知需要这种非常细致的观察。如果只是泛泛地知道春天开花、秋天落叶,那么你对自然的感受是表面的、不深入的。在短暂的生长季,植物的生长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它发生的变化也是非常细腻繁复的。通过细致的观察,你对它的生长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种细致的观察也能给人带来很多乐趣。比如,很多同科同属而不同种的植物,它们之前的差别是非常细微的。我们有时会像玩找茬游戏一样去寻找两者的区别。

其实,如果你固定地去看某一棵树,或者你特别喜欢的花,连续做一两年的持续观察,你就会发现一棵树、一朵花都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

《中国科学报》:回想当时“入坑”自然观察,对于你来说,“自然的北京”的入口在哪里?

欧阳婷:其实我最早关注到北京的自然,并不是在植物园或野外,而是在自己身边。我当时工作的单位有个院子,虽然很小,但我发现其中植物的种类还挺丰富的。于是,上下班的时候,我就开始观察这些植物,拍了一些照片。

那时刚好也是春天,记得当时我对蔷薇科的植物了解也不多,正好看到果壳的物种日历上有文章讲蔷薇科植物的区别,写得很详细,还有配图。我就拿着这些资料去对照、观察。后来,从单位的院子看到我家小区附近,我去找毛樱桃、碧桃、山桃、山杏等一些容易弄混的植物,锻炼自己,看能不能辨认出来。就这样,从植物小白一点一点进阶,后来就常去植物园。

《中国科学报》:除了观察植物,你在书中也写到观鸟。能否推荐几个北京适合观鸟、看植物的地方?

欧阳婷:北京一个观鸟和看植物都特别好的地方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进了奥森南园的南门,沿着湖一直往西走,有一个专门设计的下沉湿地,那里的生境特别友好。它周边有一些高大的乔木,水边有芦苇丛,也有金银木等很小的灌木,构成了非常错落复杂的生境。所以鸟愿意来到这里。现在正值春天的迁徙季,很多迁徙的鸟会停留在这里中途休息。

圆明园、北京植物园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都是我常去看植物的地方,里面的树种类特别多。我每次出去,都会大概做个计划,这一次去要重点看什么,这样更加有的放矢,收获会更多。

如果对观鸟有兴趣,还可以多关注一些像自然之友等机构的信息,它们会经常组织观鸟活动,地点基本也在圆明园、奥森、北植这些地方。

其实,如果没有时间专门去植物园这样的地方,我们在身边也可以发现自然。一些小区里绿化很好,植物种类也很丰富。天气好的时候,上下班路上我会提前从地铁出来,多走一段路,经常能在路边的绿化带里看到开花的灌木,比如紫薇和木槿,都特别好看。

自然科普作家海因里希曾说,自然的神奇只存在于善于接受它的、有感知力的头脑里。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中国科学报》:书中有很多照片,边看边拍是不是自然观察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欧阳婷:对,拍下照片便于回来再反复观察、辨识植物。为了观察植物而拍照片,是有一定方法的。不能仅仅对着它的花朵拍,要有意识地去拍下它整个植株的状态,拍它的生境。然后把整个枝条上的叶子都拍下来,再离近一点,拍下它具体的叶形,最后再拍它的花朵,把雌蕊、雄蕊、花瓣、花萼的形态都拍摄下来。这些不同部位的照片都能帮助你去辨识植物。

《中国科学报》:做自然观察这几年,从你的切身感受来说,北京这座城市对于自然爱好者越来越友好了吗?

欧阳婷:我现在去植物园等地方比较多,我感觉这些地方确实是越来越好了。像北京植物园,会为游客规划一些赏花路线,每一季都会把温室栽培的花摆放在线路周边,供游人欣赏。

我很喜欢那种有荒野感的自然环境,在北京植物园里也找得到。在园里一直往里走,靠近樱桃沟或者梁启超墓那一带,就有一大片非常广阔的有荒野感的地方,尤其在夏天,草木特别茂盛。

我也特别喜欢去圆明园西北部的一片地方,特别感谢园林工人把这里的杂草都留着。我自己是特别喜欢野草的,去年一年我做了很多对野草的观察,想记录一下在圆明园这样的地方,我究竟能看到多少种野草。每个月,我在这里都能看到很多不同的野草长出来,野性勃勃。

有点遗憾的是,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区域,荒地越来越少了。杂草被清理,裸露的土地被水泥填埋,虫子没有了,鸟也就不来了。还是希望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区域,能够多保留一些自然的野性的环境,让我们更容易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体会自然。

《中国科学报》 (2021-04-22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