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柳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20
选择字号: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
溯源大亚湾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柳阳)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黎团队主导,联合深圳大学、厦门大学和暨南大学等团队,精准追溯了我国南海大亚湾海域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物来源。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海洋藻毒素主要源于海洋鞭毛藻类,藻毒素可沿食物链传递并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人们食用含有藻毒素的海产品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是对我国影响最严重的一类藻毒素。目前,我国海洋环境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基本来源于亚历山大藻和链状裸甲藻,但传统方法难以将环境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与对应的具体藻种相关联。

研究人员以大亚湾为研究目标区域,在非赤潮期间,通过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藻细胞单克隆体系培养及传统形态学分析,筛选了潜在的麻痹性产毒藻种,包括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微小亚历山大藻等,对相关藻种进行分离培养构建单克隆培养体系,并对浮游植物、贝类样品和单克隆体系的毒素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尽管微小亚历山大藻和太平洋亚历山大藻普遍存在于大亚湾海域,且均能够产生毒素,但太平洋亚历山大藻产毒能力更强,且胞内毒素组成与浮游植物和贝类样品中相同,均以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为主。

因此,研究人员确定太平洋亚历山大藻是大亚湾海域生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最主要的贡献者。

该研究为准确溯源海洋环境中产毒藻种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思路与手段,对揭示海洋生物沾染藻毒素特征和潜在途径,及进行藻毒素风险监测和预警都有极大的帮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est.0c06991

《中国科学报》 (2021-04-2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