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斌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1
选择字号:
反复大声读出来对记忆有用吗

 

■秦斌杰

早晨,清晰地听到阳台上一个孩子在背英语单词,当第三遍、第四遍重复背诵一个单词时,我听出来,孩子在读后面几个单词的声音中有点自动化的味道了。

语言类学习和任何生命成长形式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需要在不断主动探索中成长的。

古人乃至老师家长们传下来的经验是“语言类学习一定要大声读出来”,它的本意应该是希望通过大声说出来让自己听到,以提醒自己用“说出来再听到”的方式来刺激内心加强记忆,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容易飘忽的念头专注于当下的这个背诵物本身。换句话说就是,从说出来切换到让自己听到,以加入一种耳朵刺激形式来尽可能提升自己全身心的探索体验,牵着自己全部身心集中在当下的背诵物上。

但这样的形式显然不止一种,如果“说—听”大声朗读背诵重复第三遍、第四遍时,还是不断重复这种刺激形式,后面的重复刺激会因为不是新奇和主动式的思考探索,力度减小,对全身心的激励就慢慢弱下来。如果不去主动探索、激发大脑更多思考的话,自动化式的背诵可能就不是最高效的。

我脑子里闪现出坐在那里前俯后仰重复地摇着上身背诵课本的“老学究”场景,估计这也是借助身体的变化模式来加深刺激记忆的个性化方式吧,不知效果如何,而这个性化方式让我们印象深刻。

我女儿小时候读了不少书,她专注于书中的场景,完全牵引着前进,无需读出声来。她能很快看完一本书并把整本书中的主题记住。经过这样大量的阅读,她在初中乃至高中的语文、历史包括知识竞赛上都获益不少。

在我看来,她不读出来的方式是对的,相反,一旦读出来,很多不认识的词就会中断连续性的主动探索,而人类神奇的非线性跳跃式联想能力,可以让她跳过很多不认识单词,也能从上下文语境中捕获到关键信息,这也是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受大脑神经网络研究启发而受益的注意力机制。

对大脑神经网络的研究,也揭示了一个人的智力不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大部分来自于后来的生活学习经验,是主动探索或主动超前学习获取的经验。

现在的问题是,在孩童时与生俱来的主动式的学习探索,渐渐被已有教育成见或人为营造环境所牵制、影响并惰化。也就是说,孩子们采用大家承认或营造的方式,家长们满意,老师们高兴,也会减少失败的风险,教育体系也少了家长们及社会舆论的指点批评。

其结果是,机械式重复式的学习占据了上风,学生们各种主动探索和与之相伴的探索乐趣和成就感也就越来越少,进而导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高效率锐减。

一旦我们意识到“语言类学习就要大声读出来”,只是通过说和听的刺激方式让内心不断变化的念头集中在当下背诵物上的一种形式而已,就会发现更为高效刺激内心保持主动探索的学习形式还有很多,不一定非要重复大声读出来,主动变化的探索思考本身才是有意义的。

还是拿英语来说,比如背诵“rule out”这个词组,第一遍、第二遍大声读出来刺激自己耳朵听见,接下来就要以提问题思考的方式来学习成长了——rule out的意思是“取消、排除”,那么,为什么是rule和out这两个单词组合起来呢?rule out这个词在什么场景适用?是否可以以此造句?进一步的思考是,既然有rule out,那有没有其他介词的组合形式呢?如此这般思考的学习自然印象深刻,效果自不必说。

如果我们每天保持无知,保持新奇,保持探索,保持思考决断和行为前的反省,反省自己是不是受一种成见、一种以往的习惯牵引,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并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分析并解决问题,做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贡献,那么,我们是否就容易真正实践“敞开心扉,保持学习”的终身学习模式而乐此不疲了呢?http://blog.sciencenet.cn/u/bjqin

《中国科学报》 (2021-04-01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