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31
选择字号:
科技来了,荒地村不再荒了

 

许思明(左)指导村民养殖中华蜂。

■本报记者 沈春蕾

“许老师,荒地村今年还会有哪些‘新动作’?”

“我在路上,等到了基地再给您详细讲讲。”

许思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实验师。每年至少有200天他都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朝阳镇荒地村,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个家。日前,《中国科学报》连线许思明,请他来谈谈荒地村未来的规划。

“节气不等人,开工了”“干干干”“要出菇了”……在许思明的朋友圈,大部分的图片和文字均与荒地村有关,这还得从他另一个身份说起——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科技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沈阳分院扶贫队)技术负责人。

科技来了,荒地村不再荒了。2014年,随着沈阳分院扶贫队的到来,荒地村打响了一场科技脱贫攻坚战,并在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今年,我们将在荒地村引入新的技术和产业,希望让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许思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科技“造血”

荒地村地处辽宁省中南部的大山深处,曾是远近皆知的贫困村。这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靠种玉米为生,全村625户,1/6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8月,沈阳分院扶贫队正式组建,负责荒地村的扶贫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新合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皮英民担任荒地村驻村第一书记。沈阳分院在荒地村租下一处闲置平房,改造成3间独立的房间。扶贫队在荒地村住了下来,而且这一住就是7年,并设法用科技产业带动村民“造血”致富。

荒地村的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柞树,而柞木是生产食用菌的最好基料,食用菌成为沈阳分院扶贫队瞄准的第一个脱贫产业。“就地取材,既节省成本,又见效快。”皮英民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然而,想法的实现遭遇了现实的困难。当年的荒地村仅有3户种植食用菌,无法形成规模,更谈不上产业。为此,沈阳分院扶贫队与荒地村村委会商量后,决定先从招商引资做起。

有了资金的注入,2016年底,中国科学院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荒地村建成。香菇基地包含100亩香菇标准化生产大棚、240平方米冷库、150平方米干燥室、260平方米简易加工房。许思明介绍道,经过多年发展,荒地村的食用菌产业已经相对成熟,2020年产值达1600万元。

距离香菇生产示范基地不远处有一大片玫瑰园,这里种植的可不是普通玫瑰,而是许思明多年培育开发的新一代玫瑰新品种——冷香玫瑰。玫瑰园也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冷香玫瑰示范基地,这些玫瑰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入药。如今的荒地村,冷香玫瑰、苍术、黄精、魏灵仙等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800亩,并成为脱贫的支撑产业之一。

继食用菌之后,荒地村传统的养蜂产业也引起沈阳分院扶贫队的关注。受制于蜂种和养殖技术,荒地村的蜜蜂存活率、产蜜率均低。2016年,沈阳分院扶贫队将杂交繁育的中华蜂无偿转交给7户贫困户和示范户,并定期上门辅导。截至去年年底,荒地村的养蜂户有20户,养殖了近180箱中华蜂。

村民认可

“荒地村现有香菇大棚近300个,村民可以自己承包种植香菇,也可以给村集体打工。”许思明告诉记者,“香菇基地在用工高峰期可以吸纳劳动力200人次,优先接收贫困户。”

荒地村原先的贫困户丁秀云虽然腿有残疾,但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剪一天菇腿,我就可以赚80元。”她告诉记者,“扶贫队来了,我不用出村打工,在家就可以把儿子上大学的学费赚出来。”

许思明等人在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食用菌在收获产品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越来越多,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导致霉菌和害虫的生长,对周边环境、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荒地村废弃菌棒利用问题,沈阳分院扶贫队在村里建起了20亩蚯蚓养殖示范基地,并申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区域重点项目的支持。2020年,STS计划项目“菌糠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启动,荒地村就是示范基地之一。

许思明告诉《中国科学报》:“用栽培香菇剩下的菌棒和牛粪制成养蚯蚓的专用土,既能解决菌糠、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二次污染问题,又能创造工作岗位,为当地的残疾人和贫困户增加收入。”

从培育产业到收获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以养蜂业为例,虽然中华蜂的蜂蜜每公斤售价可达400元以上,养一箱蜂相当于养殖一头牛的收入,但最初的销路并不顺畅。

为了解决荒地村养蜂贫困户蜂蜜销路的燃眉之急,沈阳分院扶贫队发动相关单位帮助售卖蜂蜜。2018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率队到荒地村四户贫困户家中收取蜂蜜150余斤,回所发起爱心售卖,随后由皮英民将22500元卖蜜款送到贫困户手中。

“村民一开始并不认可我们的做法,必须先让他们看到实打实的好处。”许思明表示,“扶贫队入驻以来一直在开展示范工作,从食用菌到中华蜂,村民们只有在尝到甜头后才会跟着我们一起干。”

致富可期

沈阳分院扶贫队入驻帮扶以来,荒地村还先后引进种植了抗寒水蜜桃、西梅、欧美杂交大榛子、蓝莓等经济作物。投资少、收益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快、好、省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悄然为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注入致富的基因。

近年来,沈阳分院扶贫队深入荒地村开展调查研究,倾听贫困户诉说他们的困难和想法,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2017年,荒地村原来3米宽的水泥路,要扩成6米宽的国家二级公路,由于要占用村民的院墙和承包土地,在个别村民阻挠下,扩路工作迟迟开展不了。沈阳分院扶贫队与荒地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修路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经过努力,长7公里、经过7个村小组的柏油公路于2019年顺利通车。

如今的荒地村不仅通了路,村民的视野也开阔了。2018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管理干部宋卫东加入沈阳分院扶贫队,并担任荒地村驻村第一副书记。宋卫东经常联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来到荒地村的学校,教学生们做实验,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在沈阳分院的资助下,荒地村每年都有一批孩子考上县重点高中。

有人离开,也有人回来。曾在外地做工程、去年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蔡兴伟对荒地村的未来充满自信:“这里有辽宁省内最大的瀑布群,我们打算利用自然风貌发展生态旅游业。”

许思明向记者透露,今年荒地村最大的变化是村里将建起一座罐头加工厂。“村里有200亩桃林,早在2016年桃产量就已经达到10万斤,但鲜果不赚钱,希望深加工可以为荒地村带来新的商机。”

《中国科学报》 (2021-03-31 第3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