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大鹏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8
选择字号:
课本上学不到的航母海战史

 

《航母档案·日本卷》,张召忠著,中信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定价:68元

■王大鹏

大概是因为我近年来收书较多,且常在朋友圈晒书,偶尔也会有一些评论见诸各网络媒体平台,于是8月初,中信出版社的朋友寄来了“局座”张召忠的新书——《航母档案·日本卷》,并嘱我细读之后从科普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实话实说,我非军迷,纵然从事科普时间不算短,但在军事科普这个领域纯粹是一个“小白”。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我就匆匆打开浏览了一下目录和“局座”的自序,其中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总是讲‘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了解历史怎么能够预见未来?”我猜想这大概便是“局座”暌违3年拿出这本全新力作的一个初衷吧。

非军迷读军事科普自然有一番不同的感受,但是评论可能会让专业军迷失望,毕竟书中一系列航母的称号都让我“头晕眼花”,比如日本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航母凤翔号、屡次改装的龙骧号、由战列巡洋舰改装的赤城号、为二战招魂的加贺号、参与了侵略中国的苍龙号、在中途岛大战中沉没的飞龙号以及命运浮沉的双生子翔鹤号和瑞鹤号,等等。

回到这本书本身,全书共由三篇组成,二战是作者谋篇布局的一个分界线。

上篇介绍了二战之前日本建造的航母,前面提到的各种“号”都出自上篇。

中篇着眼于二战中日本的航母建造历程,在此期间,日本之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建造的一些非航母被改装成了“航母预备舰”,进而投入到二战多场战斗中,当然这些航母几乎都没有得到“善终”。

下篇则把目光转向二战后日本建造的航母,描述了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逐渐崛起的原因和航母发展的历程。

总览全书,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每一艘航母的情况,不仅仅包括航母本身的照片、性能参数、它们参战的经过,而且还有很多硬核的知识,这些确实是“课本上学不到的航母海战史”,本书也实现了“为每个人量身打造的航母科普书”这个目标。

如果读者仅仅认为这是一本有关航母知识的科普书,这种看法可以说也对也不对。说它对,原因在于这本书确实有大量的硬核知识,而且“书中引述的所有时间、数据、战例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绝无任何戏说或演绎”;说它不对,是因为除了硬核知识之外,书中也贯穿着作者的思考。伽利略说,“你无法教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这实际上是“鱼”和“渔”的关系。

这里不妨列举几个例子来印证上述观点。

其一是1922年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以适当限制各国的海军军备,然而日本在签订条约之后搞了一些小动作,“发展排水量1万吨以下的舰艇”。并且在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后续的《伦敦海军条约》都到期之后,开始加大军备,大量发展正规航母。实际上在条约到期前几年,日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为解约后的航母大发展做准备。比如1932年推出的第一个鼓励民间造船的计划——“船舶改善助成制度”。

其二是日本在出云和加贺两艘舰艇的名字上做文章,让它在日本广岛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日子(8月6日)下水,又选在2014年10月1日——中国国庆节当天试航。

同样,新的加贺号在2015年8月27日14时在横滨船厂正式下水,而一周后的9月3日就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用作者的话来说,“日本军方的野心昭然若揭”。

之所以提到这两个例子,是因为个人觉得,阅读这样一本军事科普书,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教会我们“鉴古知今谋未来”,尤其是提升军事科普素养,培养国防科普意识。当然,也要从中吸收借鉴一些有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经验,比如“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等国防军工发展模式,等等。

读罢这样一本故事性很强的军事科普书,不仅有助于增加军事尤其是航母方面的知识,更有助于对国防科普工作的必要性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广大读者的爱国情怀。

《中国科学报》 (2021-10-28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