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楠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8
选择字号:
重返“新纪元”

 

《“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贾立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定价:59元

■陆楠楠

晚清小说之勃兴,自梁启超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始,而激发任公有志于此道者,则是日本的政治小说。他同时亲身实践,写作《新中国未来记》:“顾确信此书,于中国前途,大有裨助,夙夜志此不衰。”“小说”这一文体由此逐渐摆脱了传统文化中“是为小道”“不足观也”的身份,短短十几年间,创作和译介都呈现爆发性的增长。梁启超所开启的“未来”设想,也成为其中最有活力的主题之一。

贾立元的新作《“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便是关于晚清此类小说的研究。著作钻研扎实,时有新见,应为专研晚清小说、中国科幻小说史、近代科学观念史等研究者案头必备。

作者兼具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此书亦可视为当代科幻小说家重返晚清科幻“新纪元”的书写,论述基于对中外近代科学史、科幻文学史的深入了解,因其语言晓畅、文采斐然,对于普通的科幻小说爱好者来说也非常友好。

这本书至少有三种打开方式。

第一种,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与既有研究构成了致密的对话关系。

作者抽丝剥茧,厘清关于晚清科幻的经典研究背后的理论预设,跳出窠臼和框架的规约,不以今日科幻之标准去追根溯源,而是用晚清已有的作品重新定义科幻,尝试恢复为建构整体性所“瓦解”、遮蔽的文本自身的暧昧性与自洽性。

基于此,作者将研究对象定位为晚清小说家以“现代”眼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同时也是贾立元身为“现代”学者,回眸望向晚清“未知”世界的过程。

读者必然会在以下方面有所收获:建立晚清科幻小说图谱(基于最重要、最主要的作家作品);把握晚清科幻小说已有的经典研究,拨开“政治小说”“科学小说”“理想小说”等晚清科幻诞生伊始即存在的重重迷雾,并跟随作者梳理包括阿英、陈平原、武田雅哉、王德威等学者所建立的晚清科幻研究谱系。

作者将鲁迅的转变纳入到晚清的科幻脉络中(科学小说—科学—救国、文学—心—救人),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的解读得到更为深入的阐释,也成为晚清和五四之间“先声”与“延续”关联的例证,同时,“现代”与“未知”的视野也为晚清与五四提供了思想史研究的另一种思路。

第二种阅读方式,则是跟随作者游历晚清科幻这个文字形态的“未来博物馆”,不只是静态陈列,也包含奇思异想的动态故事。

读者可以看到庄子笔下的大鹏被宝玉借西方的“毒弹”强行射下,以填补博物馆庞大的知识架构为其预留的位置,东方的神话传说被纳入来自西方的“科学”体系;《月球殖民地小说》中超级国际联队的组建:拥有先进气球的日本科学家与中国籍的发明家妻子,在英国医生鱼拉伍的协助下,与中国流亡者龙孟华跨越重洋,一起寻找美国人玛苏亚;《电世界》里能够自由翱翔的梳着辫子的东方钢铁侠黄震球,凭一己之力实现了天下大同,简直与20世纪风行至今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类型故事如出一辙,等等。

小说家信马由缰写下的数字也被作者精准测算出来,并与地球的真实尺寸相对照,发现竟然超出十倍之多。作者工笔描绘了晚清小说家迥异于古典时代的美学时空:飞翔、高科技战争、太空漫游、不竭的新能源、放大的世界、灵魂的驾驭之道,甚至昔日的神仙法术也可能在科学的面目下成为现实。

第三种阅读方式,是取径科幻,见证晚清科学观念兴起的细节。

《新纪元》中的英雄人物由传统神魔小说模式的神仙道士摇身一变,成为精通格致理化之学又知晓时事的全能型人才。经作者考证,其所有法宝,当真都“言皆有本,绝非子虚”。他找出了17种武器的身家来历,并如警探破案般勾勒出报刊上新知如何变成小说家笔下的武器的来龙去脉。“水能生火”源自报上的新闻;东方“追魂砂”的古老面纱之下,竟然是西方的“拉的幼默”——居里夫妇所发现的“镭”。

鉴于西医的传入,人体器官成为可见之物,人体和星辰万物一道,成为钟表般的机器,“剖腹出儿”“剖脑疗疮”“收肠入腹”时见载于报刊,字面意义上的“洗心”真成了治病之法。由于相信生命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宋教仁还曾尝试过“电气疗法”;而陆士谔的《新中国》设想40年后的文明国度,善恶可用机器测量,新生儿接种疫苗以免生劣根性。

面对晚清人看似荒诞的奇情妙想,作者并未言胡闹以蔽之,而是通过考究的细读,本着“硬科幻”的态度,认真对待这些“新发明”。

当然,无论采取哪一种阅读方式,读者都将进入作者动用大量史实构筑的历史现场,恍若身临其境。晚清科幻“大文本”的“未来主义”背后,是整个时代的观念巨变。

近代中国时间观念在小说家笔下得到重塑;晚清人所身处的忧患时局催生出黄白种族大战、纪元争论、乌托邦想象等一系列关于未来的草图。同时代人与过去之间的关联被瓦解,以对未来的想象取而代之,儒家所奠定的伦理道统谱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晚清“丸已出盘”的局面,是充满悲情的“新纪元”的起点。

此外,这本著作有着小说般的魅力,论述的过程比结论更加不能错过。书中精彩之处难以尽述,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发现并建立关联的能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中国的科幻小说是否缘起于普度众生的菩萨情怀(佛教理念与科学幻想的纠缠);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如何在中国近代小说家的笔下重演;以及文学史上第一个人造人“佛兰金仙”漂洋过海,藏身于东方睡狮之中的变形历程。甚至会收获近代精神疗愈史的知识:谭嗣同舍身取义的背后,很可能还有乌特亨利《治心免病法》作为思想指导;催眠术在康梁试图刺杀慈禧的行动中,扮演过不可忽视的关键角色。

在科幻小说的写作中,科学与幻想一直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好伙伴,究竟是科学的发展为科幻小说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还是科学的标准局限了小说家插上幻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于人类的知识尚无法抵达之处?

在晚清,幻想并未真的被科学所驯化,也因此生出了多少显得怪异的景象。而文本中那些看似怪异、不合规的设计,引领我们接近作家的心灵,也接近文学研究的本质。

作者像是一个考古学家、一个理想读者,试图发掘出所有财宝的历史价值,扎扎实实地去想象身处历史情境中的个体所面临的幸福、困顿,与随时可能崩溃并努力保持某种完整性的不懈努力。这张被重新勾勒出的历史图卷令人感慨,而这只是作者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我们对他的未来研究拭目以待。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1-10-28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