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8
选择字号:
“如何提高科学记者的科学素养”沙龙举办

 

近日,“如何提高科学记者的科学素养”科学传播沙龙在中国科学报社举办。本次沙龙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中国科学报社承办,旨在加强科技媒体间交流,助力提高科学记者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传播事业发展。活动全程在科学网、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直播。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张增一在报告中指出,最新的《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界定发生了变化,科学记者的观念也应随之转变。他建议,报道科研成果时,多关注研究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同时要关注科研的不确定性。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蒋建科分享了多年来在一线采写新闻的案例。他表示,科学记者要努力做专家型记者和记者型专家。

北京广播电台知名节目主持人、科学节目制作人段玉龙在报告中提出,科学媒体人不应只做不出错的传声筒,还应主动发声,发出科学媒体人对“科学+社会”独特理解的声音。

主题报告后,来自中国科协、中国农业大学、新华社、腾讯、新华网、中国科学报社的6位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

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晓勘对沙龙进行总结。他认为,本次科学传播沙龙围绕科学、科学传播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记者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新时期,科学记者要加强学习,既要把握科学发展前沿动态,也要回溯科学发展历史,准确把握科学的发展规律,要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融合发展为宗旨,顺应当下媒介方式和受众习惯主动求变,努力扩大科学传播的影响力。(刘如楠)

《中国科学报》 (2021-10-28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