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崖城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晴丹)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团队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海南西南海域新记录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哨叫声特征与中华白海豚其他种群以及驼海豚其他物种哨叫声的差异,并指出中华白海豚哨叫声信号特征存在环境噪声的适应性。近日,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海洋哺乳动物科学》。
海豚频繁使用声音来感知水下环境、寻找猎物、躲避捕食者,以及与同类进行交流等。窄带调频哨叫声被认为主要用于动物社会中个体间的交流,类似于人类的语言。
已有研究表明海豚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可能跟人类一样,存在方言。因此,哨叫声信号特征可以揭示海豚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为遗传或形态数据获得的信息提供印证或补充。
中华白海豚是驼海豚属四个物种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易危”级,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零星分布于东南沿海,目前尚不明确这些中华白海豚种群之间是否存在个体交流或基因流动。海南西南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是2014年新发现的群体。目前人们对它们的声信号特性及其与毗邻海域其他种群哨叫声的异同还知之甚少。
该研究从海南西南海域采集到的226个哨叫声信号中识别出6种信号类型。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哨叫声基础频率最高可达21千赫兹,与其他地理种群的哨叫声类似,但其哨叫声持续时间高于大多数其他地理种群,哨叫声拐点复杂性低于除广西三娘湾种群外的其他地理种群。
研究表明,地理相邻的驼海豚种群之间,哨叫声的时频特征更为相似。我国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不同地理种群的哨叫声彼此相似,而马来西亚中华白海豚种群与澳大利亚驼海豚以及印度驼海豚种群在哨叫声特征上更为接近。而在我国水域内,湛江和三娘湾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在哨叫声特性上比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更相似。由此推测,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与上述其他两个种群间的个体和基因交换程度可能低于湛江与三娘湾种群之间的个体和基因交换程度,因此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可能是与其地理相邻种群相比较为独立的种群。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1/mms.12816
《中国科学报》 (2021-10-1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