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洁 黄烁 吕文娟 岳影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8
选择字号:
一份采集项目的任务清单
——陈式刚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采集小组工作照(左起黄烁、吕文娟、岳影)

■刘洁 黄烁 吕文娟 岳影

初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非常偶然,那是2019年年初时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采集工程迎来了它的第十个年头”的信息:九年来,在标准制定、资料采集、研究宣传等多个方面,采集工程硕果累累。512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3000余位采集工程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凝聚成中国近现代科学前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在油然敬佩512位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钦佩3000多位采集工作者们兢兢业业的付出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没想到的是,2020年10月,因工作调整,我们也有幸加入到了“采集工作者”的队伍中。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埋头苦读、苦干,忙碌又充实。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对此项工作最贴切的写照。通过项目中期考核及日常工作中与其他项目组采集人的交流,我们发现,“对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严重不足”是采集工作者们的共识。

目前从事采集工程研究课题的采集者们,多数是兼职,本职工作繁忙,只能利用碎片化的工作时间以及业余时间开展此项工作。课题组成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课题往往会经历参与人“大换血”的状况,甚至有些课题任务书中的参与人员与结题时的课题组成员几乎没有交集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题管理的复杂度与难度。

尽管如此,所有参加人员都还有着另一个共识,“采集工程,其实最不需要唤起的就是感动”。既然优秀项目的总结经验是“重视与不重视大不一样;积极与不积极大不一样;严格与不严格大不一样;认真与不认真大不一样”,于是,我们也就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最高等级。

经过一番走访调研,特别是亲历者的经验和情况介绍,我们决定将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陈式刚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基于项目复杂程度分类标准,对组织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两个关键指标分析后,我们将该项目归类为两个指标同时为复杂情况的“关键任务型项目”。

要想保质保量完成这个项目,作为采集新人,我们首先应该理清几个问题:项目的目标是什么?项目背后有哪些具体需求?项目已有的采集成果如何?后期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工作?

在第一次组会中,我们首先集中学习采集工程的培训资料,特别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与整理工作规范》中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分类主题、采集方法、整理原则、技术标准、管理规范、资料编目、发布文字资料标准、音像资料标准、实物资料标准、文本规范标准等内容的要求。

经过细致的学习讨论,我们了解了项目的要求并对工作的“艰巨”有了新的认知。明确了项目的周期和各个关键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也清楚应该在什么时间达到怎样的进度。接下来,根据成员的特长和可贡献时间量明确了工作职责,初估了总体工作量,并启动周例会制度。

为了促进项目内成员的交流,除了通过微信群及时交流和反馈信息,我们积极思考,引入新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提升项目协作效率。

基于WPS网盘团队协作技术,我们创建了WPS共享网盘,参与项目组的任一成员在网盘中对项目资料进行的任意改动,都能即时云同步更新到所有成员的网盘客户端中。这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使得全体成员在项目新进展、新信息的获取上“零时差”;另外,基于共享文档技术,项目组成员可同步编辑同一个文档,这就方便了所有项目成员随时补充、完善研究成果,并尽量规避因信息不畅而重复劳动的情况,极大节省了整合资料的时间。

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后,我们立即进入项目的实施层面。

首先,我们对项目目标逐层分解,并将每周的工作安排落实到人,做好会议纪要,并要求“每次开始工作之前,一定要先查看会议纪要内容”,以确保团队成员的信息同步。尽量避免“因本职工作繁忙只能利用碎片化的工作时间以及业余时间开展工作时,由于时间紧迫而常常出现重复劳动”的情况,提升工作效率。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创建了《采集工程课题研究的任务清单——持续完善中……》《采集人员应知应会清单》《采集人员必读书目清单》《采集人员感性随笔》……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持续性开展工作,也可以随时记录工作中的新想法新思路。

在开展采集工作的同时,我们准备动笔撰写《项目管理在“老科学家”采集工程课题实施中的应用》,以“陈式刚课题”的研究过程为线索,基于采集工程的课题特点,探索性地将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于课题实施过程。课题组还将在此基础上,借力项目管理的执行单元细化法、总分目标对接法、任务清单列举法、工作任务设限法、时间管理GTD法等,进一步提升采集工作的效率和完成效果,并充分考虑和防范风险。

在汲取采集工程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相关认识和做法基于项目管理的理论框架加以总结,将更多的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上来,与众多采集工程的工作者们分享。

课题组新加入的两位在读研究生更是采取了做科研的方式开展工作。

文献调研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但与科研项目文献调研不同的是,采集工程的文献调研更为广泛,不仅有学术论文、专利和专著,还有历史档案、照片、音像、传记、信件、新闻报道、获奖证书等更广义的文献。她们凭借在科研工作时查文献资料的功底和技巧,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在原有基础和线索之上,迅速丰富了采集成果。并开展了对已有音视频访谈、原始文稿收集、档案查阅、实物征集、文献归档与数字化、年表编写与史料编研、资料移交与信息备份的全过程管理与研究。

为了更好地保证时间节点和分任务的完成,我们开展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将该项目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统一梳理在一张清单上。然后根据当前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条件,选择最紧迫最重要的部分作为当前一周的工作内容。

“任务清单”,已成为我们默契的工作方式。

我们都为能有这样的一次经历而深感荣幸。正如采集工程“大管家”张藜老师所言,“现在对于年轻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是问题了,如果能够再拥有人文情怀,拥有历史的视野—— 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待生活、看待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相信无论是对个人的精神生活,还是对未来发展的追求,都是有益的”。

采集者说

刘杰

陈式刚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组组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

陈式刚先生是一位在武器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中都作出突出贡献并具有鲜明个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脱俗世事醉心物理,沉默少言思想深刻,博览群书自成一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本人也是陈先生亲自引进的,并有幸与陈老师一个办公室工作十年有余,感触良多。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希望与采集组的同事一起,通过艰苦细致的采访及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实事求是地向大家展示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科学家的风貌。

刘洁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MIT访问学者

把毕生心血奉献给建设祖国和发展科技的伟大事业的老科学家们令人钦佩,他们的成长史浓缩了中国的近代(现代)科技发展史,有些还直接影响着世界科技的发展。

当我们深刻体会着“以史为鉴”的意义时,就更希望全方位地了解历史。3000多名直接参与采集工程的采集者们承载了这一历史使命。能够有机会成为其中一员,我特别珍惜。

当看到有的工作人员为了写好研究报告“阅读了近百本中外科学家的传记”的时候,更加钦佩采集者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体会到作为采集人员需要从全球科技史、国际形势、国家近现代史及学科的发展、个人的成长以及组织机构的发展、国家科技体制的发展等多方面扩大视野和格局,脚踏实地严谨投入,才能交出合格的答卷。

而从更长的时间来看,采集工程这件事情的深远影响可以与“两弹一星”、嫦娥登月等重大工程相媲美,它与祖国未来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件盛事。

许爱国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是陈式刚院士1998届博士生,有幸作为学生参加陈老师的资料采集工作。

尽管是学生,但从未听到陈老师提及过他以前的故事。直到2019年10月24日,我作为采集小组成员之一来到温州市鹿城区永宁巷陈家老宅,一幅幅以前只在电影中看到过的情景才在眼前铺开。

在温州的那些天,以及在后续苏州、上海、北京等地采集活动的每一天,我相信,采集小组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每天都充满着激动、震撼、感激、敬仰……

吕文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

我的导师刘杰研究员是陈院士的学生,作为陈院士的徒孙之一,我对他最初的了解是来自九所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介绍。

有一次我经过九所科研楼时,看到陈院士与其他老师一起走出科研楼,还在非常认真地讨论问题。我不经意地减慢速度,内心一阵激动——能近距离见到偶像。

在陈院士85岁华诞暨学术思想小型研讨会上,陈院士作的学术报告内容非常深奥,但理论公式和实验图像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想到,我能够有幸参与采集工程,搜集并整理陈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我发现,与他对学术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在谈及个人成就时他却说没什么特别,不值得一提。这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陈院士的同时,也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打动。

岳影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

作为一名物理专业的学生,有幸成为陈式刚院士采集小组的一员,令我欣喜。

开始我负责陈院士论文著作目录的完善与学术成长资料的整理。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愈发敬佩陈院士,他的工作质量高、数量大,很多理论是几十年来专业内一直在沿用和学习的。

在陈院士85岁华诞暨学术思想小型研讨会上,我看到陈院士依然笔耕不辍,以兴趣为驱动,关注着当前的研究动态与成果。他对科学问题严谨求真的态度和对名利的淡泊纯粹使我深受触动。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这项采集工程,将陈院士的风貌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从他的学术历程与学术思想中有所获益,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

马维娜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政工师

参与陈院士采集工程之初,我曾有过担心:陈院士为人低调淡泊,会不会导致采集的资料太少,写出的传记可读性不强?

然而,随着采集的推进,我发现,越是平淡的人生越是蕴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陈院士恰如这物欲横流中的一株青莲,任岁月变迁、世事变幻,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心中自有广袤天地,视名利全然为身外之物。他不善言谈,参与的宣传极少,但只有对陈院士这样有大胸怀、大智慧的科学家进行真实、详细的记录,将他们的科学生涯与风貌展示出来,才能够激励我辈奋发有为。

《中国科学报》 (2021-01-28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