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晓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4
选择字号:
天价进口产品价格为何跳水

 

■汪晓军

最近看到心脏支架的费用从一万多元降到1000元以下,降价幅度超过90%。大家没想到医药器材价格的利润这么高,有人认为是医药代表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医院、医生的责任。

但我想的是,为什么心脏支架的价格能降到这么低?

毫无疑问,当年这个心脏支架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外产品包括研发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本身定价就相当高,再加上各级中间环节及进口关税等,最初这种治疗心血管问题的救命支架肯定是天价,一个支架报价可能高达2万~3万元。

现在看来,开发这支架的技术壁垒已不是很高了,而这超高的售价,肯定能激发起国内厂家极大的引进与开发兴趣。由于医药器材的门槛不低,能参与这项心脏支架开发的商家也不可能特别多,一旦开发成功,其实际生产成本就能很快核算出来。这成本可能不到市场进口产品售价的百分之十。

但是开发一个新产品,前期有研发成本要分摊,再加上市场紧缺产品定价偏高,一般厂家的报价策略往往是比进口的产品报价略低,正常以进口产品的60%~80%定价。

在这个价格条件下,其利润率是极高的。由于医疗器械生产的政策及技术门槛都较高,国内的生产厂家也不像没有门槛的产品会无序增多,因此这些生产厂家容易形成一个利益联盟,维持这心脏支架到最终用户病人手上的价格,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

如今,产品开发时的成本分摊早已完成,产品的利润又极高,在维持售价不变的条件下,各企业间的销售竞争就开始了,医药代表应运而生。为了将这些支架销售出去,丰厚的利润让这些医药代表铤而走险,各种不正之风刮向各家医院,不少医院的医生被这“糖衣炮弹”打中而锒铛入狱,媒体上已报道了多起这样的事件,我认识的一名主任医师,也因为这个原因而被教育了一段时间。

采用集中招标采购这种模式,首先要打破这些生产商组成的利益联盟。一旦瓦解了这种利益联盟,医药代表的使命也就走向终点,心脏支架的超高暴利就恢复到正常医疗器械的生产利润,一个支架产品的价格从1万多元跳水降到1000元以下也就成为可能。

国内公司开发出产品的定价,往往从生产成本出发,再结合市场的需求状况,一般新产品以生产成本1~2倍作为售价。进口产品可能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比较高,再加上研发成本、国外中间商、进口商、国内中间商等众多的中间环节成本的累积,在国内的售价往往偏高,有时进口产品在国内的售价可能是国产化生产成本的10倍,甚至超过10倍,产品即使国产化,国产化产品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上个世纪末,美国的二合一洗发水开始在广州宝洁公司生产并打开了国内市场,原来一盒售价1~2元的上海海鸥牌洗头膏很快被近40元一支的广州宝洁公司二合一洗发水代替。

美国宝洁公司洗发水的成功,刺激了广东民营化妆品行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广州周边地区涌现出来。二合一洗发水,实际上就是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洗涤剂的配方中,加入水溶性阳离子聚合物。

再说一个我自己经历的例子。那时有家美国公司,在国内推出一种阳离子三元共聚物作为其阳离子调理剂,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售价高达1公斤80多元。

我们分析了其产品结构,结合我们高分子合成的相关知识,开发了一种阳离子四元共聚物,并用它做阳离子调理剂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我们开发的产品性能与进口的三元共聚物产品类似,立即申请了国内发明专利,并获得专利授权。

重点是,这个新开发的产品,其生产成本每公斤只有6元多,但我们参照进口产品的售价,将产品定价为进口产品的50%,即每公斤40元。这价格在当时我认为已是天价了。

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告诉我,市面上出现了德国产的阳离子调理剂,售价比美国的产品低一些,质量也不错。我拿到了所谓德国的样品,闻一闻产品的味道,一股熟悉的醇和有点甜的味道,我知道,是一个贸易商,大量采购我们开发的产品,改头换面后变成了所谓的德国产品在市场销售。

这样的好日子也就维持了不到一年,国内的水溶性聚合物生产商大量涌现,且当时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的门槛极低,恶性竞争随即发生,国产阳离子聚合物的价格每公斤从40元降到30元,再降到20元,最后甚至降到10元以下。

似乎近几十年来都有这样的“规律”:利润率高的产品,都是因为从国外进口而定成“天价”,国产化以后,又以这“天价”为定价依据销售其产品。特别是开发得比较早、国产化厂家比较少的时候,利润率极高。若产品有比较高的政策或技术门槛,能生产的厂家较少而形成垄断,或不多的生产厂家形成价格联盟,则这种“天价”就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如这次大降价的心脏支架。否则,一旦国内的生产商一窝蜂地将产品生产出来,“天价”早就跳水、从天上掉下来了。

常听到有人说,2000年前后最容易赚钱。因为那时国内引进许多国外产品,很快国内的产品开发能力也跟上去了,类似用进口产品的价格给国内开发产品定价的机会相对较多,赚钱也就相对容易。

随着国内研发能力的增强,直接引进国内进口新产品的种类与数量下降了,不少产品几乎是国内国外同步研发,甚至国内有的产品开发早于国外,且国内环保的要求、安全的要求等日益提高,国内产品开发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小投入赚大钱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在我看来,中国的企业像是进口产品天价的“粉碎机”,原先在国外所谓贵族才能使用的昂贵产品,一旦中国的企业能生产了,这些昂贵产品售价就开始跳水,直到人人都能购买和使用。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中国科学报》 (2021-01-14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