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温才妃 吴奕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5
选择字号:
嗜盐古菌的追寻者

 

科考途中的崔恒林(左一)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吴奕

每天绕着校园西区跑步,闲暇时间去健身、爬山、骑自行车……这些都是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崔恒林的必备动作。坚持运动,一方面是出于自律,另一方面是工作需要。

“嗜盐古菌通常生活在不毛之地。高盐、极寒、强光,非常极端的环境下它都能坚强地存活。”崔恒林和嗜盐古菌打交道20多年了,哪里有嗜盐古菌,他就赶往哪里。

寂寞坚守

崔恒林的实验室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的液体颜色深浅不一,有深粉、浅粉、水粉,有正红、深红、淡橙……“这些都是嗜盐古菌,到我的实验室里看到的全是盐。”

嗜盐古菌生活在高盐环境中,这些样品都是他从全国各地的盐湖、盐矿、盐田、盐碱地收集而来。2018年7月,他去西藏多地采集高海拔盐湖样品;2020年7月,他又花了一个月时间前往青海大部和海拔4200米以上的玛多县盐湖采样。

古菌是进化世系中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一类原核微生物,而嗜盐古菌是需要高盐维持生长的一类古菌。在高盐、极寒、强光等极端环境下,嗜盐古菌的存在印证了生命进化的奇迹,因此常被作为生命起源与进化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古菌物种已经出现了几十亿年,可以算是活化石级别的存在。”崔恒林长期致力于嗜盐古菌资源与应用研究,分离保藏了近万株来自我国不同盐环境的嗜盐古菌,已发现并描述了嗜盐古菌纲14个属级和68个种级分类单元,因此当选为国际原核微生物系统分类学委员会嗜盐古菌分类学分委员会委员,也是发现嗜盐古菌物种数最多的一位中国学者。

这注定是一个小众且孤独的研究领域。描述分类一种嗜盐古菌,顺利的话大概需要三年的时间,一如嗜盐古菌本身的特性,个体小、形态结构多样、生长缓慢。在我国,仅有不到1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足百名科研人员从事嗜盐古菌研究。

崔恒林却认为,这样的坚守很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充分挖掘微生物资源固然重要,然而先决条件是要把它培养出来。找到它、看到它、研究它,把新物种资源真正保藏下来”。

科考惊魂

崔恒林有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为了采样,他前往西藏、青海多地,白天赶路、采集样品和现场测试,晚上还要处理样品。

随着近海环境中古菌的突破性发现,崔恒林团队也在我国近海沉积物中发现了嗜盐古菌,现在正试图寻找深海环境中嗜盐古菌的存在。

2020年10月底,历时50天的西太平洋航行结束,崔恒林完成了中国大洋61航次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他采集了深海结壳区的沉积物样品,计划通过富集与分离,探索深海沉积物中的嗜盐古菌。这也是他第二次参加中国大洋科考项目,此前他还于2016年参加了中国大洋40航次科考。

此次航行实行的是50天不停靠航行,需要坚强的体质和意志,要扛得住风浪,也扛得住寂寞。尽管平时已经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崔恒林还是提前三个月就开始了体能准备。

作为科考队员,崔恒林参与到甲板作业,后半程则是大夜班作业,样品采集后还要第一时间进行富集培养处理。四五米的风浪是“家常便饭”,摇晃得很厉害的时候,崔恒林有自己的“抗摇绝招”,“吃不下,还是尽量吃;晃得厉害的时候,就去健身”。在完成科考任务的间隙,他还每天坚持修改学生论文。

一次回收科考装备时,装备上的固定绳意外地绕进了科考船引擎的螺旋桨上。这种情况极为少见,迫不得已船员们关闭了引擎,通过水下摄像辅助进行人工切割作业,用了三天时间才将固定绳割断,顺利自救。这时,科考船已经在大海上漂浮了三天三夜,漂出了100多海里。

“想想都很惊险,又有些后怕。”可是有机会出海科考,他还是想去。

崔恒林的家乡在海边,海边出生的人对海洋有一种天生的亲切和向往。从近海到深海,崔恒林一直都认定那里有着嗜盐古菌的存在,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而已,“它就像一个宝藏,静静地等待着寻宝人去挖掘”。

应用之梦

嗜盐古菌呈现出不同的红色,是因为含有类胡萝卜素。它的抗氧化能力很强,可以用于制作生产食品添加剂、日用品等;

嗜盐古菌生存的极端环境,可以模拟早期地球的环境,探究外太空环境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

说起嗜盐古菌,崔恒林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眉飞色舞。这份对事业的热情与执着,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他的团队。

早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读博时,侯靖就听说师兄崔恒林被称为微生物所“可培养研究领域的第四代传人”。有一次,师姐告诉她,刚从事嗜盐古菌研究时对很多实验细节不清楚,向不同课题组的崔恒林请教,他不仅耐心地讲解教授技术,还经常陪同做实验到凌晨一两点。

在入职江苏大学的第一天,侯靖一大早在学院大厅见到崔恒林时,他手里拎着两大袋从超市采购的海带,“这是给学生做试验用的”。把侯靖带到实验室后,崔恒林又在超净台前亲自动手做起了试验。那两个瞬间,侯靖被彻底感动了。

“想一想,如果学生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去教?”崔恒林常对团队教师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的朱琳在助理教学期,听了崔恒林整整一个学期的《微生物学》课程。“50学时的课,每节课都让我有收获。”朱琳说,崔恒林会在每节课前修改课件,根据学生背景修改上课内容,增加最新的案例和科研进展。

正因为高度的专注和深厚的热爱,崔恒林培养的研究生都非常优秀,均在领域内的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多人获得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研三学生殷雪曚表示,“老师就像亲切的家人,不同的学习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深入我们每个学习细节。”

“原本我也是个急性子的人,就是因为和嗜盐古菌打了交道,慢慢把性子磨平了。”崔恒林说,嗜盐古菌是一种“特别慢性子”的物种,像从大洋科考带回来的深海沉积物中古菌的富集培养就要两个多月的时间,而进一步研究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崔恒林还有个梦想。

在实验室内,崔恒林团队把嗜盐古菌应用于改善传统鱼露发酵,获得了风味、营养和安全性俱佳的新型鱼露。通过研究发现,嗜盐古菌产生的蛋白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可使发酵海产品口味异常鲜美,“特别是和传统腌制发酵食品相比,亚硝酸盐含量可以降低60%,食用起来更加安全可靠”。

他们正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发酵制备可用于食品加工的新型酶制剂,期望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发现嗜盐古菌资源,并且把它应用好,也是对这种古老生命形式的一种尊重和敬畏。”崔恒林说。

《中国科学报》 (2021-01-05 第8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