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仲贞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8
选择字号:
经师易遇,人师难逢

周建忠,楚辞学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范曾艺术馆终身馆长

 

施仲贞

不久前,我的导师、南通大学教授周建忠主编的“紫琅楚辞学研究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我有幸忝列其中,甚感欣喜。

治屈咏骚四十年,亦教亦学乐无边。周先生成名很早,著名楚辞学专家汤炳正称他“是一位相当有气魄、有毅力的开拓者,但又是一位非常深邃、缜密而又审慎、谦虚的探索者”。

他有很多头衔,但都抵不过教师这个角色在他心里的分量。近日,由他主讲的《楚辞研究》在学习强国学习慕课平台上线,课程学习播放数超过85万人次,受到楚辞爱好者好评。

潜心学术传薪火

周先生看起来瘦小,但他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四十余年来,周先生始终坚持楚辞本体研究与楚辞学史研究“同步进行”,在楚辞研究领域做出了执著不懈的探索和可圈可点的贡献。

在弟子们面前,周先生常以自己的治学经历和体会教导大家:“治学如做人须严谨,绝不能心存侥幸、心生惰意。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这样才有价值与意义。”

有一次,我陪同周先生去邮局,给一位楚辞爱好者邮寄专著。当周先生准备给书题字签名时,却发现专用的签字笔墨水不足,于是他立刻回办公室拿来一支新的签字笔。等他认认真真地题字签名后,又小心翼翼地在那几本书上盖上两个印,一个是真名的印、一个是笔名的印。随后,他又用牛皮纸把书包裹得方方正正,并把捆书的细绳也剪得整整齐齐。

对楚辞的每个篇章、每个字、每种意境,周先生都在心底反复揣摩,手执一支笔,随手就进行默写。40多个版本的楚辞,周先生做的阅读笔记垒起来足有半人高。

当弟子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而焦躁不安时,周先生总是习惯性地抬一抬金丝眼镜,眯起眼睛、面带微笑地说:“遇到问题,先不要急着下笔,应当继续去大量阅读、深度阅读,时时处于沉醉、吸收、冥会的亢奋状态,切忌出于找资料的功利之心。写作论文的过程就是要将自己的理解与发现表述出来,要做到学理上应该、情感上愿意、思想上深邃。”

正是基于这样严谨有序、从容不迫的治学态度,周先生才有了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并在楚辞学界创宗立说。他还从事楚辞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创办世界上第一个楚辞研究与教学的专业网站。

春风化雨育桃李

2005年,我如愿以偿地跨进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攻读硕士学位。开学后,我很想拜见周先生,但又害怕见到他,因为总觉得他是大学的副校长,一定很难接近,心里惴惴不安。

没过几天,正当我想去见而又不敢去见他的时候,周先生突然来电邀约,让我终于鼓起勇气到南通拜见他。在寒暄了几句后,周先生问道:“你以前毕业于什么大学?”我听后立刻紧张起来,因为自己此前压根儿就没有读过正规大学,心里暗想:“这回一定会被周先生看不起了。”当我硬着头皮简述了自己的自学经历后,周先生不仅没有丝毫嫌弃之意,反而慰勉有加,笑着说道:“一个人的成功在于和时间赛跑。人与人的竞争在于将来长远的较量,并不在于眼前一时的高低……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渴望不断超越自己。”

周先生始终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曾深情地说道:“我的生命就是为了上课而来。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喜欢讲课,带着强烈的成就感、陶醉感,可以追慕前贤、指点江山。”

在讲课过程中,周先生会紧扣课文,触类旁通,或串讲一些历史人物和当今人物的逸闻趣事,或叙说他的一些人生阅历,讲得深入浅出,趣味横生。有一次,周先生举屈原为例。他认为,屈原之所以在政治上会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和身边的同事处理好关系。于是,他谆谆教导道:“如果你与身边的同学或同事关系不好,你可能会在学习或工作中处处碰壁,因此失去很多好机会。”

周先生与人闲聊时,喜欢说笑而不曲意逢迎,出语幽默而机趣横生。只要经他一说,很多枯燥的材料便变得生动了,很多陈旧的话题便变得新奇了,很多无聊的事情便变得好玩了,时常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因职称评审未通过而找周先生诉苦。周先生微笑着说道:“在我看来,学位、职称、项目、成果,尽管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都是早早晚晚的事。如果活到八九十岁,早一年两年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一件事情的走向,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就像一炷沉香点燃之后,我知道它会散发馨香,但是我们无法预测在某个特定瞬间,它会飘向哪里。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爱惜自己,顺应自然。”

助人为乐不求名

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本科生,周先生一直坚持予以经济资助。到底是哪些本科生接受了他的资助,周先生从来不过问,他担心一旦过问或面谈就很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

2008年,我顺利地考入苏州大学,继续追随周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开学后不久,周先生来电让我去他办公室。我一到办公室,他就打开抽屉,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我,笑着说:“奖学金,祝贺你考上博士!”当我接过那个装着5000元的信封时,内心感激不尽,也深感沉重——要知道,我当时连第一年1200元的住宿费还没有交上。

对待青年教师,周先生是亲切、热情的。2014年冬天,刘成才博士想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编辑成集,却遇到了资金困难,最后在走投无路下,鼓起勇气给周先生发了一条求助短信,短信一发出他就有点后悔。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不到几分钟,周先生就打电话给他,让他带着书稿去自己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周先生看了一会儿书稿,就立刻表示愿意资助出版,并批评他遇到困难不早点告诉自己,还亲自为书作序。谈及当时的情景,刘成才充满感激地说:“虽是批评之言,但当时心里却异常温暖。这温暖如灯光,一直点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而周教授就是‘点灯者’。”

自2005年至2011年,我先后跟随着周先生攻读硕士、博士,进行先秦文学研究。博士毕业后,我又留在他身边,继续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他的治学、育人与处事之道,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启发。

(作者系南通大学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0-09-08 第8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